华婷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100
【摘要】 “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往往起到引领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抽象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相较于其他四大素养,就落实而言更需要老师精准设计。在统编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唯物史观”的相关观点在教材编写中尤为明显。基于这一编写理念,现以统编教材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为例,谈谈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并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这个文件很好地说明了“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只有正确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历史。而统编教材在教材编写上,也始终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这一教材的编写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落实核心素养。现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为例,剖析教材编写中关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高中历史课堂中唯物史观的落实策略。
一、钻研教材,探寻教材编写理念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历史教学中,这一时期由于涉及纷繁复杂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往往成为教学难点。在统编教材中,这一时期的具体内容浓缩于《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该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二课,教材内容分为“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以及“百家争鸣”四个部分。从整体上来看,“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主要围绕政治层面展开,主要涉及从周王室衰微到诸侯争霸,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以及华夏认同的相关史实;“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主要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各国变法运动的基本概况,重点介绍了商鞅变法;“孔子和老子”和“百家争鸣”两个子目集中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分别罗列了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思想,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和这一局面的历史影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复杂的概念,不是追求全面了解这一时期各国的发展状况,而是突出这一时期中的典型历史事件,讲述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从四个子目的编排中,笔者发现四个子目无论从内部还是相互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反映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理念,具体如下:
1.围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点。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展开,而在三四子目中主要围绕这一时期的思想展开,看似并列关系,实则是因果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变动导致的。第一子目说明政治上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分裂割据局面形成;而通过第二子目不难认识到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逐渐发展……教材将文化这部分内容置于政治和经济之后,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正如教材在描述百家争鸣性质的时这样表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谓上层建筑即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在第二子目中,教材将“经济发展”和“变法运动”放入同一体系,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战国变法运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先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也因势逐渐形成并壮大,他们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对处于新兴发展阶段的他们而言,实现途径就是变法运动。就像教材中表述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和“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隐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革作用显然尤为重要。由于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以及牛耕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势必会导致原来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必将出现调整,而最为直接的就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虽然教材在土地制度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叙述,但是要理清这一时期的逻辑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推动有效课堂的进展,更能渗透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教材的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重唯物史观的指导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要依托教材,通过史料的运用和史实的讲解,将唯物史观这一素养落到实处。
二、依托课堂,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落实核心素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学实践。而“唯物史观”的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对其基本观点有所了解,通过不断接触到的具体史实,逐渐认知和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观点,最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导言课”,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导言课”是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初印象。尽管单独介绍唯物史观会比较枯燥,但是唯物史观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理念,是历史学习无法回避的,也只有对唯物史观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把握历史学习的方向,因此必须在教学之初让学生有宏观的了解。在导言课中,我们可以利用政治学课的相关教学资源,大体介绍以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介绍,学生对唯物史观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日后历史学习过程中与具体史实相呼应,在逐步深入的学习中,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并逐渐内化与运用。
2.善用教材资源,关注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尤其是唯物史观,作为其他素养的指导理念,应当始终贯穿在其他理念的落实当中。教材中的正文部分主要以史实为主,要深入理解具体史实,渗透核心素养,就必须要借助丰富的史料。有些老师往往会找很多史料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却忽略了教材中有的丰富史料。教材的“课前导入”、“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习之窗”以及“课后探究”等相关内容是编写专家有针对性挑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比如在讲解“华夏”这一概念中,教材的历史纵横部分有这样一段史料: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段史料有助于我们直观了解华夏的概念,并通过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教材给出了“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这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还是家国情怀都有所渗透,而这些素养达成的理论保证,就是唯物史观。
3.巧设历史情境,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性
唯物史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的不足,使得要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就变得格外困难。而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课堂,更深入理解唯物史观。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子目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没落的贵族/一个新兴的地主/一个下层平民,面对时局,你会提出怎样的主张?
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兴致勃勃,各抒己见。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生产力迅速提高的背景下,有的同学从没落的贵族入手,认为要恢复原来的秩序,主张恢复“周礼”;有的同学从新兴的地主入手,认为要进行改革,与时俱进;还有的同学从下层平民入手,认为要节俭和平等……
老师最后进行总结:大家说的都很好,大家带入人物,面对时局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主张也各不相同,而大家刚才讨论的不就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主张么?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因此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的发展需要,进而更能理解教材中“百家争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的表述。
恩格斯说“唯物史观不是教义,是方法论”。如何将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如何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史观素养?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增强史观教学意识,并立足于教材,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落地唯物史观素养,使学生能在历史学习中能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识分析探究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总之,对唯物史观的落实不能机械地记忆其相关观点,也不能脱离理论空谈史实,而是贯穿在整一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慢慢体会,逐步深化。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课程·教材·教法》,2019(9)
3.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2019(9)
4.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2016
5.李卿:《回归历史学科本质,凸显历史育人价值——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思路、体例结构及教学建议》,《中国民族教育》,2020(11)
6.张艳国:《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