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山东 威海 264400
摘要:在整本书阅读中,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次通读;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精读课文,走进文本呈现的“他人世界”,尊重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内核;在自主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阅读之后,要尊重生活,将对文本的品味放学生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去完成,让学生将自己的世界和“他人的世界”融合、印证,从而思考自己的问题,实现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如下表述“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的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如何在阅读指导中达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坚持三个“尊重”原则,走好整本书阅读三大步的有效途径。
一、自主阅读,初读感知文本
整本书阅读的第一大步,就是完成整本书的通读。
走好这一步,老师要坚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整本书的通读,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和逐渐形成的审美观,教师的引领性分析,只能启发而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纯粹外加的方式会干扰学生的阅读进程和阅读思维,大大削弱学生的阅读满足感,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是阻碍学生阅读的可持续性发展。
走好这一步,学生要在阅读中做好标记,通读后记录自己的阅读初感觉。记录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对作品的简单评价
2.初读的疑惑
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与文本发生对话和交流,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独特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这种体验尤为珍贵,它体现着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它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碰撞乃至融合或者分歧的真实写照。受经历、体验、认知程度、审美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能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观念、偏激的认识。对此,教师不必急于批评。这是学生真实的个性体验,让学生记录下来,然后与下一步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相互验证,这个变化的过程,常常就是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的过程。
二、指导阅读,发掘文本价值
整本书阅读第二大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上,它是在第一步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正向引导的过程。这一步最重要的坚持是“尊重文本”。每一部文学作品自有其独立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走好这一步,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处理好尊重学生个人体验和尊重文本内核价值的关系,坚持尊重文本,引领学生走进小说呈现的“他人的世界”,在他人的世界里思考自己的问题,在阅读中融入情感,生成个性化体验,完成自身的成长;走进小说营造的文化场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渐染,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理解和传承的能力[1]。
几种有效而容易操作的阅读策略有:
(一)结构重构
长篇巨著,要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人物关系,探究小说主题,最便捷的策略就是“结构重构”。 即通读全书后,按照不同的要求提取相关信息,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呈现。以《悲惨世界》阅读指导课堂实录片段为例:
师:冉阿让、沙威、芳汀、珂赛特,他们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故事,命运有什么改变?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人物思考上述问题,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生1、2、3、4分别选取不同人物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这四个人物不是孤立的,他们的命运和人生轨迹相互交接,彼此影响,构成了这部引人入胜的巨著。
…… ……
通过结构重构,学生很容易梳理人物关系,对人物命运有客观完整的认识,便于把握作品主题。
(二)比较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本书中相同人物前后变化,也可以是同一本书中相关人物的比照,更可以是不同作品中相似人物的比较。仍以《悲惨世界》阅读指导课堂实录片段为例:
师:芳汀和珂赛特这一对母女,都是最下层妇女的代表,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找出影响她们命运的关键人物,分析作者通过这种不同想要传达什么思想?
生1:芳汀是善良的,但却一再被骗,在她青春最好的年华为爱人所骗;当她作为母亲想把一切呈给自己的女儿时又遇到了狠心的德纳第夫妇。她一生唯一遇到的好人是“冉阿让”,可惜他出现的太晚了!
生2:珂赛特的童年是不幸的,她在德纳第夫妇的蹂躏压榨下日渐枯萎,幸好遇到了她的“上帝”“父亲”冉阿让,在他的呵护下才拥有了美德、爱情与幸福。
师:德纳第和冉阿让分别是恶与善的代表,他们在母女二人的命运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即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 ……
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基调、人物关系、联系紧密的情节推进等元素,我们阅读任何片段都脱离不了这些一以贯之的元素[2]。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在探究差别产生的原因过程中,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提升理性思维, 实现精神成长。
(三)感悟语言
每一部名著都有闪光的句子,尤其是情节简单,篇幅相对较短,哲理性强的作品,可以从品味语言,积累经典句子入手。
以《老人与海》为例,“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学生可以抓住这一经典句子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3]。
根据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策略指导学生精读文本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要在精读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初读文本之后纪录的初读感觉,完成:
1.我的初读感悟哪些需要调整?
2.我的疑惑有没有得到解答?
3.自选角度,写一篇读后感与老师同学分享。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4]。完成上述环节才算走完整本书阅读的第二大步。
三、反复咀嚼,在生活中重读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盛宁说:“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从来都不会给人一个可以拿了就走的人生答案,因为它探讨的都是人生无解的疑难。这些难题或许就在你身边,或许你就身在其中,你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却无法说清道明。文学将这个疑难具象化,让你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因而尊重生活,坚持将整本书阅读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联系个人经验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尤为重要。走好这一步,需要提醒学生作两方面的努力:
(一)阅读名家书评,丰富自己的读书所得
(二)在生活中印证或修正自己的观点
读过的名著可以陪伴学生终生,学生可以常读常新,读书体悟可以指导生活,生活经历又可以促使学生对名著有新的更深刻的领悟,这才是整本书阅读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吴欣歆. 《把握整本书阅读的“一二三四五”》
[2]朱海丰.?整本书阅读离不开“整体意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1-2):
[3]钱理群 .《我们怎样读名著》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