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分析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0期   作者:连晋予 聂聚银 孙丽妹 牛玉洁 朱兴波 范晓静
[导读]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校本课程这一概念
        连晋予 聂聚银 孙丽妹 牛玉洁 朱兴波 范晓静
        河南省实验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西方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它的兴起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有所差异,所以尽管国家有制定统一的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不完备,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为此根据国内外研究情况,将校本课程这一理念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将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下放到学校,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发校本课程。设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时,应确立选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方法等。
        关键词: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教学模式;趣味实验;核心素养
        国家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纲领性改革指导意见,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模式,希望能够"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H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是一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的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不同的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一般均所不同,即使课程名称相同,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也有不同之处。本文以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以化学为载体,探讨高中化学相关校本课程开发。
1 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从高中化学学习内容的角度,运用故事讲解、问卷调查、化学实验等探究手段,深入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并揭示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本质。其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化学知识的视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2 课程内容
        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将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了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使学习的内容做到探究性、趣味性、拓展性相结合,做到化学理论学习与实验探究活动相结合。
    本课程选修对象主要是高一、高二学生,课程部分内容见表1。

3 实施课例——《CO2与碳酸盐的不解之缘》
3.1 课程引入
        用最近比较流行的抖音视频引入美丽的溶洞图片,提出问题,长长的钟乳石、一层层往上长得石笋,还有数百万年后形成的通天石柱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视频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入新课。
3.2 方案设计
        引导学生从强碱制弱碱角度重新认识初中关于二氧化碳和碱的反应,启发学生类比推理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碳酸盐的反应。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猜想CO2+Na2CO3+H2O=2NaHCO3。一个反应如果能发生,不仅反应物会减少,还会有新物质生成。学生按此思路不难想到证明该原理的方法。反应物中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物没有气体,可以设计能够显示压强变化的装置。另外还可以证明有碳酸氢钠生成。
        根据两条思路,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方法一:瓶子变瘪法;方法二:将足量的CO2通入Na2CO3溶液中,然后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方案三:将足量的CO2通入Na2CO3溶液中,然后滴加氯化钙,观察现象;方案四:将CO2通入饱和的Na2CO3溶液中,观察现象。这个过程还总结复习了Na2CO3 与 NaHCO3性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3 实验交流
        方案一的实施小组,用了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以及大理石、盐酸制备了两瓶500毫升的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快速向一个塑料瓶中加入20毫升的碳酸钠溶液,另一个塑料瓶中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拧紧瓶盖开始振荡,一分钟以后看到加碳酸钠溶液的瓶子比加蒸馏水的瓶子瘪的程度大一些,说明二氧化碳确实和碳酸钠反应了,为了减少偶然误差,他们还再次做实验,发现用浓度大点的碳酸钠溶液现象更加明显。
        方案二的实施小组,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并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少量被稀释过的碳酸钠溶液中,大约六分钟,估算碳酸钠基本上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然后取等量反应后的溶液和没有通二氧化碳的碳酸钠溶液,分别逐滴加入盐酸,发现反应后的溶液很快产生气泡,而碳酸钠溶液几乎不产生,振荡一下发现反应后的溶液有很多气泡,说明反应后确实有碳酸氢钠生成。
        方案二的实施小组,用了和上述形同的制备方式,但是在反应后的溶液与未反应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钙后发现都有白色沉淀。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预想的结果,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总结实验失败原因。教师进一步讲解,最后得出结论,碳酸氢钠和氯化钙反应有三种情况,只有两种物质在浓度极稀的情况下才不反应,其他情况下都会有白色沉淀碳酸钙生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以及善于质疑的学科素养。
        方案四的实施小组,先试图通过吹气的方式使碳酸氢钠晶体析出,但是没有明显现象,然后改成加热碳酸氢钠来制备二氧化碳和饱和碳酸钠来反应,但是,通气六分钟,溶液无动于衷。理论与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接触,没有反应就逸出。激发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目的。
        最终教师做演示实验:首先取20mL的饱和碳酸钠以及收集好的一瓶500mL二氧化碳气体。为了现象明显,可将碳酸钠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振荡一分钟发现瓶子变瘪,溶液颜色也变浅,再振荡两到三分钟就看到有很多晶体析出,这个实验不需要对照,不仅证明反应物减少,还证明了新物质生成。
3.4 课后总结
        上述实验方案已证明CO2+Na2CO3+H2O=2NaHCO3,可让学生实验证明碳酸钾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进一步分析溶洞的形成原理,总结二氧化碳与碳酸钠的不解之缘。
4 评价方式及标准
         学习评价方式由师生讨论产生,课程成绩分两部分: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程成绩:过程评价满分75分,包括学习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成功评分权重:学生自评分占30%,小组内同学评价分占30%,教师评价分占40%。结果评价满分25分,包含平常作业、实验设计。过程评价见表2
         
5  选修课实践的反思
        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积极选课,学习热情高涨,在教学调查中,学生满意度高。校本选修课可以更多地发挥和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课堂特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收获,但也有一些感触。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教学素材,备课时间大大增加。选修课程很多是基于实验的课程,而实验课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一些很实验由于缺乏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无法实现。
        校本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注重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考核小仅注重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小必为应试而学习。如何让校本选修课吸引学生;如何探究选修课的教法;如何展现选修课的魅力;如何摒弃功利的教学思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开设好选修课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思老实践的内容。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案例及效果评价研究》(JCJYC19070004)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