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0期   作者:张玉春
[导读]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中学期间文化成绩、学习能力、
        张玉春
        龙岩技师学校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 要: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中学期间文化成绩、学习能力、自我管控等方面比普通上大学的学生较弱,使得社会普遍把中职学生当作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来看待,这样的认知偏差,往往导致中职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得脆弱、逆反、自卑及敏感,行为上表现为厌学甚至做出违法乱纪行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措施  
        
        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1.自我认知方面    
        在社会普遍以学生能否上大学作为评价标准的今天,导致没能高中或大学而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很容易滋生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是认知的偏差造成的心理问题之一。
        2. 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的学生们多是独生子女,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他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以后,普遍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然而,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很大的不同,刚入校或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中,常常遇到因为一些自觉或不自觉发生的小事造成了同学关系的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面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有的学生造成孤独无援,有的学生造成恐慌和焦虑。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如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认为“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就能让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部分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就可能出现,即早恋。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应当引起学校和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
        4. 挫折适应问题
         中职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兴趣和愿望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都UI或多或少面临挫折。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消极的适应方式一旦被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适应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也仍以惯性的适应方式表现出来,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逐渐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措施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4)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青少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更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学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不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不向青少年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玉春,女,汉,福建晋江,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本科,龙岩技师学院 ,研究方向:中职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