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非 宗伟康 王立旭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06
摘要:从当前物联网的发展来看,其已经从概念时期实际过渡到了实践应用阶段。相关行业对于物联网的认知比较一致,均认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平台化是非常关键的。随着电力物联网技术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搜集的数据量的累增,构建相应的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融合跨专业数据、强化信息共享认知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还能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本文围绕开放式电力物联网平台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阐述了平台的结构、关键功能以及重点技术等,同时也深入分析了电力物联网平台的典型应用场景。对于电力物联网平台而言,向下延伸可以实现终端统一接入,向上能够作为支撑力支持平台共享,对于实现多方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电力;平台设计
1电力物联网平台建设需求
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以成倍的速度不断发展,因而其相关的技术设施如通信技术、智能设备等在电力行业也得到了优化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使得物联网从服务于特定环节扩充至应用于更大规模的市场之中。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电力物联网的构建,并将其目光聚焦在开放式物联网平台之上,建设目的是为了实现海量设备泛在介入、业务融通等目标。同时将这一平台作为基础,构建产业联盟,从而使得电力汗液生态体系得以形成。
1.1电力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中主要涉及智能采集技术、5G通信技术、窄带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对上述技术的综合整合以及全面应用,以设备、信息通信等为依托而实现设备识别、定位、跟踪等功能的新型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实践,能够将消费过程中的人、机、物与电力生产进行在线连接,同时还承担了电网输电、变电等业务。
通过对电力物联网的分析,我们重点结合其预计规模水平以及平台设计的目标,特将这一物联网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结构,分别为端、边、管以及云。具体架构详见图1,对于“端”来说,这一层次架构以传感器等手段为支撑,极大满足了电力输送要求,并且能够圆满实现设备信息识别等工作任务。“边”与“端”邻近,它是网络边缘的分布式智能代理,主要作用是提供智能决策以及相关服务。“管”连接着“端”与“云”,它作为数据通道而存在,能够借助多种通信方式如电力无线专网等进行二者之间的信息传输。“云”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实现业务云上运行的目标,能够为电力生产等多个环节提供微服务。在云端,云基础设施具有计算资源虚拟化以及负载均衡的能力,全业务数据中心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工作,企业中台能够提供可共享、可复用的共性业务及数据微服务。
1.2电力物联网平台需求分析
在构建平台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平台构建的目的,通过分析可知,其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力设备的安全连接、对网络的资源管理、对智能设备的周期维护监控及电力运营服务等相关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撑着电力行业整体的业态建设,提高电网业务的状态感知,在只能以及信息的交融中实现大数据的决策。
1.2.1海量异构设备接入
为了保证电力物联网在覆盖系统的过程中,对电力的监控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我们必须要针对一张网络进行多种类的终端接入。随着各种移动技术等的不断进步,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扩张,这样便于连接更多的设备,更好地实现网络网端的连接工作。如果平台能够提供一致化的设备、管理以及连接,构架端的建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
1.2.2网络稳定服务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以及能源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这时我们需要将外部网络以及内部网络进行相应的整合,因而这种整合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在当下的电力通信网络设施的基础上,对通信业务进行进一步拓展,这样才能帮助能源互联网获取泛在互联服务。
1.2.3统一技术服务
要想使得碎片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力物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平台的构建,在设计平台时需要注意不要忽略其共性特点。除此之外,构建好的平台应该保持一致的技术路线,同时还要具备通用功能以及接口。
2电力物联网平台设计方案
2.1总体设计
电力物联网平台的水平化是电力物联网的重要支撑力,为了保证各阶段的连接能够达到一次水平化,我们需要对平台强化连接管理、网络管理等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资源整合的目的,在行使功能时需要打通用户、业务以及终端之间的协同关系,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实现业务上的二次水平化。在此我们重点对连接、网络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展开了深入探讨。
2.2连接管理
如果想要保证设备连接的通信功能具有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连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主要工作是线上采集电力生产等相关数据。在设备连接过程中,可选择的方式有多种,这样才能保证各种类别的终端设备都能以较快的速度顺利接入。
2.3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主要指的是能够对网络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操作,由于网络具有差异性,网络管理的功能的出现可以极大程度保证网络差异性的降低,对于网络配置也要进行软件化处理;网络管理还需要具备网络隔离、业务编排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5G网络;支持业务流量,能够识别以及重定向,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对其供应合理的资源。
2.4设备管理
物联网终端对于设备的使用年限以及周期进行有效的管理,这里边包括终端产品的设备管理、接入、集中配置等管理工作。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监控,同时对其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充电桩的电力控制,初级阶段对充电桩进行系统录入对接网络连接。利用系统在线调试功能对设备的软固件进行升级。
2.5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主要包括注册、登录权限等管理内容,对于平台而言,需要将所有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存入档。在物联网中,用户不仅指的是资源访问者,资源提供者以及应用的开发人员都属于其用户范围。在对资源进行相应的处理过程中,要切实结合用户的类别以及权限进行具体划分。对于用户访问等内容而言,要明确授权、身份认证等问题。受物联网用户访问特点的影响,用户管理需要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不停歇地提供相应的服务。
2.6应用使能
应用使能提供面向物联网开放接口,同时还和全业务数据中心配合,资源整合打通用户、业务与终端以实现协同。通过需求阐述,我们将应用使能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应用层、展示层、服务层、功能层以及终端层。
3电力物联网平台关键技术
要想顺利构建电力物联网平台,必须要有关键技术的支持,在这里关键技术主要指的是两种技术,一是一体化云平台,二是全业务数据中心,两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前者主要为平台供应计算机方面的资源,对应用的构建给予较大的帮助支持;后者实现物联数据的整合处理,保证“一次入库、处处应用”。
3.1数据交换体系
数据交换体系主要组成包括:即时消息总线、分布式服务总线等。物联代理以即时消息总线为辅助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处理,使其发送至平台上。
3.2分布式流处理引擎
该引擎具备发布、订阅消息流的功能,在对信息流进行存储的过程中主要会用到容错方式。在发生消息时处理流3个关键特性。现阶段,选择业界普遍应用的流处理引擎(Kafka),在系统或应用程序之间建立可靠获取数据的实施流数据管道,具备更好的吞吐量。
3.3微服务框架
这是一种新型的软件架构,能够使得不同的模块单独开来,每个模块之间具有高度独立性,这样可以保证扩展维护工作更为灵活自由。这种微服务框架可以使得应用等划分成更小的单元组件,这样各个组件之间在升级以及扩展过程中就会变得更为顺利。在整个架构中,服务注册以及发现是最为关键的。服务消费者能够借助服务的名称信息,从大量的服务中心中寻找出想要的地址列表,这又被称为服务路由。
4应用方向
4.1综合能源服务
综合能源服务其核心为电,将电力系统与供热网络、工业系统等众多系统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来实现电、热等多能源之间的互补,同时也有利于满足“源-网-荷-储”各个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优化,对于生产消费二者之间的互动也有积极影响。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总行和能源服务系统主要分为六大模块:数据、监控、运营、消费、客服以及管理。这一体系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能够为政府、消费者以及运营商在内的多种对象提供安全、高效、可靠的服务内容。
4.2资产全寿命管理
这一管理要义在于基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统筹兼顾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所有环节,一次来满足企业管理的目标。根据对资产密集型企业资产管理的特点分析,对于资产全寿命周期而言可以分为5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规划设计;第二阶段是招标采购,第三阶段是工程建设,第四阶段是运行检修,第五阶段是退役处置。对于每个环节来说,其不仅工作内容大不相同,且都兼具阶段特点。在电网企业管理工作中,资产管理可谓之重中之重,通过大力构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实现业务的系统处理,对于促进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化的融合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对物联网技术等合理运用能够实现人、设备、数据的广泛互联,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迅速在庞大的生产工作中发现不足,有利于制定针对性战略对策,对于维护设备的运行效率较为有利。
4.3智慧充电站
从现如今节能环保意识的倡导中可以看到,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是非常有前景的,其潜在价值非常大。如果电动汽车得到了迅速发展普及,充/换电站是不可缺少的基础配备设施,它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影响巨大。随着充电桩大规模的部署安置,为了保证充电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我们首先需要解决当前充电桩中存在的问题,如分布不集中,独立部署管理难度大、覆盖范围不均匀等。为了使得上述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因而智慧充电站概念应运而生。
总结
随着物联网等新兴业务的崛起,电力行业对构建相关平台愈加重视,从整体上来看,电力物联网正在朝着碎片化的方向不断改变。在接下来的工作部署中,电力物联网需要进行三方合作,用以保证开放式云平台的运营服务能够顺利进展,这样也能使得电力行业的产业链得到良好的整合,对于促进电网核心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毓东,魏宏,王芙丽,等.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客户侧分布式电源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浙江电力,2017,(10).77-82,87.
[2]刘维亮,范云其,李峰,等.并网方式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本与收益的影响[J].浙江电力,2016,(11).23-26,49.
[3]李建林,田立亭,来小康.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23).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