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摘要:珠粒工艺作为我国传统八大金属工艺之一,充分体现了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智慧,更是发扬了极致造物的工匠精神。如今,在瞬息万变素食文化现代审美下,珠粒工艺因刻板的造型观念及高难度焊接技术,导致该工艺在现代金属工艺发展中至失传困境。文章以打破珠粒结构,顺应大自然中的生命形态为创作核心,用熔融焊接技术找到艺术与商业的连接点。
关键词:珠粒工艺;活动结构;自然形态;创新
1 珠粒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该技艺最早的使用记录出现在西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苏美文明。而考古资料显示,珠粒工艺约于西元3世纪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西汉时期金器珠粒花纹装饰技术逐渐兴起,至唐代作为金银器物上重要装饰技艺,发展至鼎盛时期,此后在中国的普遍应用发展至辽代早期开始衰退,直至明、清时期珠粒工艺在中国几乎失传。
目前,国内的新疆、山西等地仍然用此工艺装饰历史感极强的金属器物和首饰,造型缺乏现代美感几乎无商业需求,致使工艺传承及发展面临困境。而国外,珠粒工艺的应用与商业有很好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形式赋予作品新生命力。如卡地亚将珠粒工艺经过精心调整和改良,运用到腕表表盘,尽显精妙和创意;美国珠宝艺术家John Paul Miller擅长用珠粒表现自然肌理形态,将生物的天然肌理状态用珠粒工艺表现,将珠粒工艺发挥的淋漓尽致。
2 珠粒工艺原理与局限
传统珠粒工艺制作方法是将金银材料抽拉成细丝,均匀裁断放置于木炭上,用火枪加热烧制成珠粒,将动物胶熬制糊状,珠粒粘胶粘于金属表面形成装饰图案,用焊接技术-合金低共融原理,将珠子附着于金属器物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联珠纹、鱼子纹,达到特殊的金属装饰效果。其核心制作工艺是烧珠、摆珠、熔融焊接等,因制作工艺繁复,制作周期较长,且对金工技艺者有很高的技术能力要求,相对于其他金属工艺技术,较少有金工学者将其作为常用金工技艺,因此该工艺只停留在书籍理论层面上,真正实践甚少。以下从造型、烧珠、焊接三方面详述:
2.1造型
珠粒工艺因秉承传统造型观念,珠粒必须依附于金属表面进行装饰,限制了饰物的造型结构,必须是线状、片面状或立体形态。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珠粒工艺品中,看到的大多是用作装饰器物和首饰的技法,其自身不能独立成型,是依附在固定造型上装饰技法,若固定造型不需要它做装饰,那么它便不能出现,容易被其它装饰形态和技术代替。
2.2烧珠
木炭烧制法,在木炭表面挖出一定数量圆形凹坑,每次烧制的珠粒数量有限。烧制珠粒对火焰温度需掌控准确,珠粒冷却的快慢速度直接影响珠粒大小饱和度。且木炭在烧制一颗珠粒后,需再次制作圆形凹坑,使用中不断消耗,需要不断制作圆形凹坑。
窑炉烧制法,将高压木炭研磨成炭粉,平铺于坩埚内,厚度约1厘米,依次在碳粉表面放置金属线或圈,再铺碳粉盖住,重复操作铺满整个坩埚,放入窑炉加热到适当温度,金属凝固收缩成球状。
2.3焊接
珠粒工艺核心技术是接合工艺。据考古分析的证据显示伊特鲁里亚的珠粒工艺文物有三种接合技术:焊药焊接、熔焊焊接和熔融焊接。
焊粉焊接主要将焊药磨成焊粉并参入少量硼砂,将珠粒粘胶固定金属表面,焊粉点洒于珠子与金属之间,焊枪用还原焰预热用中性焰加热直至焊粉熔化。
熔焊焊接将珠粒粘胶固定于金属表面,用焊枪加热,直至珠粒表面和金属表面液化,形成熔接效果。
熔融焊接是在珠粒表面涂抹或电镀一层铜离子,用胶固定珠粒,用还原焰预热、加热、控制温度与移动后,营造少氧环境下,铜离子与金属产生共熔,液化形成新的合金。
3 珠粒工艺的创新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政府工作中。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也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我国从古至今,我们不缺一流的工匠人才,在当今繁忙的社会,我们缺的是对工匠人才的认同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日本大师秋山利辉在其《匠人精神》这本书中提到“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他在现代师徒制中,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
3.1技术创新
传统烧珠技术耗时长且成珠不稳定,通过实验已找到可够替代木炭的材料-矿棉板。矿棉板含有矿物纤维棉原料,是一种绿色建材,具有隔热、难燃等特点并具有抗下陷功能。烧制珠粒时既能承载珠粒的重量,又能在珠粒收缩时达到圆润的效果。
烧制珠粒需用氧化焰加热,温度控制在800℃-900℃左右,火焰顺着金属线的方向加热移动约3秒,金属液化收缩成球状的瞬间,撤火降温冷却,此时珠粒的圆润饱满度是最佳的。此法在熟练操作下可短时间内批量烧制珠粒,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提高了烧制效率和珠粒的质量。
3.2 造型创新
设计上改变珠粒一尘不变的固定模式,将珠粒做成部分可活动结构,设计与佩戴者的行为关联,动与静的结合,增强作品的活力。实践创作中,将汉字“福”字图案与迷宫概念结合,设计出若影若现福字迷宫。用金色的珠粒在迷宫中移动,也许碰壁,也许可行,只要坚持面对
以珠粒为载体,将珠粒与珠粒联结成面或体,再进行艺术创作,脱离传统珠粒必须依附于固定金属造型的结构观念。将珠粒联接成独立形态,以点成线,线成面进行变化造型,使其脱离附属品的角色,让自身承托自身。
参考文献:
[1]秋山利辉(日),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2]赵丹绮,起点-赵丹绮粟纹法金工创作[M]。 炼丹场珠宝金工作室,2016。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东方出版中心,2012。
作者简介:郭涛,1983年12月 生于湖北咸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2006年8月至今就职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主要从事珠宝首饰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