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紫怡 肖嵩轩 王晓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高校勤工助学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的一部分,其为高校培养合格优秀人才贡献了强大力量,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浪的高歌猛进,国家更是出台更严谨的文件指导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也越发走进大众视线。然而现实中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与其全面育人功能的实现存在一定偏差。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团队通过前期大量研读、分析相关政府官方文件,并开展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加之实地考察了解现状,梳理出当前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并以我校为例提出完善机制的方法建议,以更好地为其他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完善机制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办法》指出要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勤工助学也无疑是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在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加之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大规模兴起,其在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产生了新型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对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勤工助学功能特点、更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更体现促进创新创业等新要求,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针对勤工助学发展的新变化以及新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相关制度。下文针对近年来在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勤工助学实际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索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创新与完善法。
一、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现存问题
1.1层次单一且较低:重劳务服务型而轻智力专业型
查阅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中存着更多像图书整理、材料报送、办公室卫生打扫这样的工作,岗位性质主要集中在劳务型,技术含量较低且内容单一乏味,校内助教、助研、助管、技术咨询等具有较高挑战性的高层次岗位设置较少,所以高校勤工助学更多锻炼了勤工俭学者吃苦耐劳、热爱劳动、踏实更干的优秀品质,对于勤工俭学者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以及能力的培养甚是不足,由此勤工俭学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1.2与学生个人性格能力及专业的契合度较低
校内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各岗位设置普遍对于勤工俭学者个人能力的要求较一致,不能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可以说助学岗位可任意调换俭学者。此外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出有很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助学岗位与自己的专业等特色不符合、不能深化自身对本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拒绝在校内俭学,所以岗位的类型有待丰富,校内渠道有待拓宽,贴合学生的性格、专业等特色的岗位需要增设。
1.3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理念日益深入到各个领域,新修订的《办法》也将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纳入到勤工助学体系之内,教育部更是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清障搭台,然而勤工助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全面育人机制,其岗位的设置仍然未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效挂钩,有些高校或许已实现二者的融合但其结合度不高;另外勤工助学岗位也限于校内,并未实现“走出去”:与校外的企业、用人单位的合作较少,勤工俭学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实践性较低,校企合作模式有待新发展。
二、针对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存在问题的完善机制
针对以上现存问题提出下列完善机制:
2.1岗位设置多层次化:劳动服务型与智力专业型实现结合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需要拓展岗位职务设置范围,增设智力技术专业型岗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在岗位设置上主要分为四大类: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助理、后勤保障,且每个岗位都致力于实现劳动服务与智力专业的结合。2019——2020学年勤工助学岗位汇总表就是最好的例证,岗位职责一栏可明显看到:除了基本的卫生维护外,还要求勤工俭学者协助办公室老师办理日常工作事务,着实参与进用工部门的日常工作,并协助老师参与刊物编写、公众号运营等助管工作。岗位的职责也不再仅限于完成办公室卫生维护类似劳动型工作,岗位设置除了能锻炼俭学者吃苦耐劳精神,也让俭学者在协助老师完成办公室日常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应变思考、改变创新与管理领导等能力。
2.2结合各专业特色并更多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而设岗
将勤工俭学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范畴,对于勤工俭学制度的创新建议不仅仅涉及其管理制度的创新,还涉及其勤工俭学岗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勤工俭学劳动权益保护、勤工俭学风险规制教育的内容。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科研创新技能,凸显出各专业特色,助学岗位的设置要与教学、科研、管理结合,同时与俭学者的个人特长、性格结合,建设更多非传统型助学岗位,以进一步促进俭学者的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加强勤工俭学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建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指出“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以行政管理助理、学校公共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学校对于勤工俭学岗位设置虽做了以上简要规定,看似和学生的专业等联系不密切,但在实践中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存在着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色彩,比如在2019-2020年勤工助学岗位汇总表中便显示有与信息工程专业有关的信工实训中心助理一岗位,此外还结合马克思主义、数学与统计、法学(法律事务中心)、物理与电子工程等这些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从岗位汇总表中的用工部门可以发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着实实践了“贴合专业设岗”。
2.3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充分了解创新创业课程特色的前提下,将勤工俭学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也应当为勤工俭学者提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使勤工俭学与创新创业竞赛结合、与创新创业学分制关联、和实习活动挂钩。学校也应积极联系校外企业组织,进一步实践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拓宽勤工俭学岗位在校外的渠道。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在不断完善勤工助学规章制度的同时,其也在加强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上做出了努力,在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等与创新创业直接联系的科室部门都设置有助理岗位,且为使勤工俭学与创新创业学分实现联动,这样的深层次融合仍在实践。
探索发展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学校带头成立经营实体并提供前期启动资金,配置专业指导老师,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由学生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管理。
三、结语
勤工助学工作的进一步实践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需要顺应现实要求实现新的突破。高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践行教育部出台的有关管理办法,改革创新,探索出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创新完善新路径,提高岗位设置科学化水平。同时利用好国家、社会提供的优质资源,实现勤工助学有关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以促进勤工助学成为更高效的育人新体制。由此实现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的全面共赢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黄朋 陈琳.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创新研究[G].科技资讯.2014(08):167.
[2]教育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M].2018.
[3]尚道文.勤工俭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吉首大学为例[G].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3):030.
[4]林春梅 毛托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探析[G].教育现代化.2019(20):078.
[5]马琦 贾莉娜 兰昆 张浩然.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智库时代.2018(27):058.
注:本文为2020年河南省本科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勤工俭学制度创新探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编号:S202010078027)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