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婷婷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文化馆 239200)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文化的发展推广有了新的思路。本文即针对这种情况,就“互联网+”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促进展开研究分析。发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要依靠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利用大学,工业,研究和研究的相关课程建设作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孵化器,同时利用市场经济帮助建立符合现代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
关键词:互联网;非遗文化;推广整合
前言:
互联网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各种新兴产业。在此期间,云概念的诞生将互联网共享和传播的精神推向了高潮。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效率水平。同时,他们也产生了关于精神需求和艺术需求的新思维。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商品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传统展示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今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整合推广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工作主要是在各个非物质文化领域执行相应的政策和资金,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但总的来说,形式大于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传承的难度远远大于传承的难度。尽管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对其的兴趣并不多,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一个无后继者的尴尬境地。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为人们提供无限的信息资源。这一特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产生了文化扩大现象,即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文化符号甚至民俗从原地流传下来,以进行展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大多处于无价,但没有市场的状况,这从根本上导致从事该行业的人才迅速流失。仍然坚持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人通常年龄较大,很难找到继承人。因此,当信息时代到来时,已经持续了数千年的这些生活方式已经被颠覆。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它已成为人们需要刻意做的事情。从根本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研究,这不仅反映在国家和政府政策中,而且反映在人与人之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经验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前的产物。很容易误导当地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过多的技术整合使得难以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忽视了继承者和所有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文化困境。
二、非遗文化互联网推广研究
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可以飞速发展,比如最普通的手机体积小,重量轻,适合随身携带,可让人们只要有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就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交换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扩展传播,人们可以很快的看到想看到的文化影片。随着影片的关注度飙升,这种经历也引起了网民之间关于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继承的讨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向高校课堂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向青年群体渗透和促进的良好突破。老师带领学生从文化产品入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大学学习当地文化。让高校与当地经济互动,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互联网+环境下非遗文化整合推广的尝试
(一)非遗文化生活化推广
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推广离不开互联网。它的推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执行和政策支持,而应成为一种文化生态环境。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互联网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时空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更加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它具有丰富的形式和深厚的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旅游价值,彰显了人们的精神智慧。它最初来自生活,应该扩展到生活文化。
(二)非遗文化产业进入互联网市场的切入点
通过互联网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共享的精神拉近了。优秀的互联网文化品牌可以赋予文化特色新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选择非遗文化产业进入互联网市场的切入点,为年轻人建立文化品牌是目前最合适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吸引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充分了解这种文化,才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其次,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比以前弱得多。利用文化品牌的精神动力,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到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促进了无形文化经济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非遗传继承者获得足够的利益,以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和继承。
(三)从小抓起:“非遗”走进中小学
高校教室的听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从小抓起:“非遗”走进中小学,在课堂上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应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靠国家政策生存。一厢情愿和严格的政策保护只能减慢其消失和不完整的速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流失的问题。必须形成完整的相关产业链和文化学术环境,以便能够发展和继续。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的结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成为古代和神秘的代名词,而应作为文化交流的象征。根据情况制定计划,了解情况,顺应潮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互联网文化精神的讲话中的指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作为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范佳敏.基于互联网的线上非物质展示平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2-53.
[2]王丛,卞春泉.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新型分类[J],贵州民族研究,2016,(2):57-60.
[3]乔晓光,苏欢.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J].文化遗产,2017,(1):154-157.
[4]孙玲玲,杨佐志,李彦如.参与式发展理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