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正峰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 济宁市 272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吗,土地使用问题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在城市化不断加速推进的今天,做好城市土地规划工作对于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有着重要作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当前城市土地使用的新模式,对于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但是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总高度,因此,分析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问题与对策较为关键。
关键词: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引言:
土地是本,是安身立命之本。土地是基,是安邦立国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周边的土地,土地粗放利用、土地闲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土地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资源逐渐匮乏,形成了土地资源有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土地的供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否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能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既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是我国新时代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含义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利用包含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合理配置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经济。根据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土地利用包含节约使用和集约使用两种方式。所谓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换得最大的经济价值是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时,节约土地就是最大限度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集约使用就是在土地节约使用基础上,增强土地利用效率,获得最大土地价值。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对土地进行集约经营,相对于传统的土地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是以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为基础,增强产品质量,降低土地管理劳动消耗和经济投入,最大限度地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因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增强了生产效率,保证了资源最大限度地科学使用。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机制
耦合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者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目前,在城市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研究较为广泛。而从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来看,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密切的交互关系,呈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动态耦合关系。土地集约利用主要通过投资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改良,提高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比,提高土地经济利用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离不开对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从城市用地角度来看,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总体追求是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交互耦合关系。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越高,城市建筑容积率会上升且建筑密度降低,在减少建设用地占地面积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空间和经济支撑;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区域的生态环境更好,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增值潜力的提高,促进城市资本集聚增长,吸引人力资源,进而扩大土地的需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因此提高。另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胁迫,相互制约。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若一味强调土地集约利用,则会出现土地过度利用,城市建筑密集导致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若只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也将出现资源低效利用、土地投入产出不协调等问题。因此,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2个系统的耦合主要体现为系统之间和要素之间的和谐,两者耦合协调的最优发展状态表现为: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情况下,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和谐状态。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3.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土地规划空间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加、收入增加、技术进步等社会因素变化,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急剧变化。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发展导向,以断增加的用地需求为契机,抓紧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让位置好、产能低的第二产业企业进行搬迁,积极进行“腾笼换鸟”的措施,充分引进质高、清洁、绿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极力满足第三产业的用地需求、发展需求、提升需求。同时,将“土规”和“城规”的融合作为重点,并且将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进行融合,形成“多规合一”的规划图,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以及满足相关的需求,实现人和城市及自然的和谐统一。
3.2挖掘城市存量用地,积极进行旧城改造
国内城市内部存在许多旧城区(老城区),已经成为加快推进城市化道路上的拦路虎。旧城区主要表现建筑物陈旧、建筑密度不高、容积率小、人民生活不便等诸多问题,与当今城市的面貌与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诸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旧城区更显格格不入。旧城区的改造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个有效、便捷的途径。鉴于旧城区改造开发成本比较高,致使旧城区改造进行相对缓慢。为了城市发展的长远大计,应该创新技术、方法、手段积极挖掘城市存量土地,对城市旧城区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提高城市自身的内在源动力,从而实实在在地提升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3充分发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的立体性
平面性和立体性是城市土地利用的特色。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不仅要充分发挥城市土地平面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与布局,还要抓住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与扩展。城市土地用地寻求立体经济,最大限度挖掘城市土地的潜力,缓解用地紧张、城市土地效能低下、土地供需不平衡等矛盾,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与效益,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3.4提高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水平
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和效益。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逐渐将资源消耗高、产能低、土地利用集约度低的产业转换成高端、绿色、集约、高能、现代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尽量形成集聚效应,增强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结语: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有效评价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从贡献因子来看,土地利用效率、生态文明压力和生态文明治理对两者协调发展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朱庄瑞,吕萍.中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有效性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全国105个城市地价监测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129-137.
[2]刘雯彧,卢志冉,宋珍,等.成都“1+7”经济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潜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4):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