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谈初中语文的设问艺术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陈转璋
[导读] 初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时期与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陈转璋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响水中学
        摘要:初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时期与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提问技巧,巧抓要点妙设问,以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的一大难题与挑战。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情感需求出发,以提问技巧和解惑方式为契机,就优化策略展开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探究与思考,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设问   艺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设问成为学生充分享受思考乐趣的平台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常常流于“走马观花”不留痕迹,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不会生疑,不能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读书思考,分析理解课文。
        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如在教学《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文中结尾写到“我”已经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了,此时父母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们有的说“爸爸会表扬万芳是好孩子”,有的说“妈妈会批评万芳不懂事”,也有的说“我被妈妈责骂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似乎亲身经历这一场景,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当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我便引导他们把刚才想到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用二三百字描绘出来。因为孩子们有了把想象与文本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体验,就能写出优美的语句,那种想象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其次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这样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和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联系文本,结合他们平时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激发他们说与写的欲望。同时这种设疑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节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质疑“矛盾”,让设问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抓手。
        如果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深入探究,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比如《孔乙己》最后一段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破译弦外之音。学生研读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由此展开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再进而过渡到对全文主题的探究,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叙述是指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提问的落脚点。
         三、引导探究,让设问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动力
        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这种学习方法,只会慢慢屏蔽学生的思维。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倡,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辛亥革命为何使农村变得更穷困不堪了?”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学荣主编,《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 ,四川教育出版社
        2、欧阳芬、赵卫胜主编,《农村课堂教学诊断》,吉林大学出版社
        3、宁鸿彬著,《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