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是教师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思考、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对老师来说很重要,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以此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设曲问、引导启发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才会引人入胜。语文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若我们以“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能吸引他们积极深入地思考,从而快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曲问”即用“曲径通幽”的方式提问,找出学生兴趣与教材的契合点,仔细琢磨角度后提问,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曲问的方法具有委婉、含蓄、生动活泼的特点。
如在教学《猫》一课时,需要学生掌握并理解“屏息凝视”“几个钟头”“非……不可”这几个词语,为后续学习运用做准备。如果我直接提问:“这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学生的回答一定是生涩的,冷冰冰的。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到赐予的温度,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我设计引导学生在情境复沓朗读中感悟词语的含义。如:
黎明前,一只老鼠猛然窜过客厅,钻进了墙角的鼠洞,猫纵身跳到洞口——“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明亮的阳光洒进厨房,老舍先生端着美味的早餐走进客厅,一回头,发现小猫还趴在洞口——“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转眼到了下午,老舍先生午睡起来,发现小猫仍然趴在洞口——“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夜幕降临,整个世界被静寂笼罩,老舍先生已经进入了梦乡,执着的小猫依然趴在洞口——“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如此设计,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到小猫的执着与尽职,对“屏息凝视”“几个钟头”“非……不可”等词语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巧设曲问、引导启发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应从整节课、整篇课文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出一套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也才能够做到在提问时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弱各类档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力求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涵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有哪些感受?”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我再问:“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的问题需要抓住文中词句具体谈体会,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基础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便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我再继续追问:“父亲的执着已经令周围的人判定他精神失常了。你认为呢?”这一问题一经抛出,立刻引发了学生激烈地辩论。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深刻感受都父亲的执着源于他对儿子的承诺。也正是这句承诺,成为了此刻父亲唯一的精神支柱。父亲那伟岸、高大的形象也在一次次的辩论中逐渐清晰起来。
这样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既能使学生易把握文章重难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讲究时机,适时质疑
教学离不开设疑问难,而提问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恰到好处设置疑点,巧妙地提出疑问,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何时提问呢?
1.在开讲新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上好一堂课创设良好的条件。多数文章的标题即是文章的主题,把握了课题可以说就基本上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老师也可考虑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内容。如在教《梅花魂》这篇文章时,就问学生:“根据题目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马上开始思考,做出了多种推测,课前如果认真做过预习的同学就不难看出,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老师继续追问:“那么课文介绍了梅花的什么精神呢呢?和课题吻合吗?”这样的提问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迫使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求答案。
2.在上课过程中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延伸出去。在教学《鲸》一课时,文中有一段“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学生对于文中提到的“退化”一词产生质疑,认为“鲸”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存下来,应该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如果教师直接发问,让学生区分“进化”和“退化”这两个词的不同含义,学生会觉得无从入手,思维闭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采用了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生经过缜密的思考,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特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不同作品的不同语言风格,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结束新课时提问。在一堂课结束之时,教师往往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在此时便可用提问来巩固新课。如在教学《落花生》这篇文章时,在之前对课文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在结束新课前可提问:“学完课文,你觉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用的人?”,这样结合课文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明确,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例如读一篇课文,有时不必给学生提出太多要求,只要引导学生自有地交流读书的感受,学生的视野就会拓宽。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内心的情感、事情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写作方法的运用等。
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激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学生认识到课文在描写这场比赛时,运用了大量人物动作的描写,且其中包含许多比喻式的描写,一下子就将学生的眼球吸引到人物的身上了。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和他独特的语言风格的特殊表达效果。为了夯实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小说的方法,我又为学生准备了另外一篇描写拔河比赛的片段,学生在阅读后,我适时追问:“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你是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的?”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尽情交流,不仅看到了这段描写中比赛的情景,还关注到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文字,并感悟到人物的特点。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这样开放性的提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为了能更好的达到有效,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创设平等的氛围。提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营造出一个积极、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使师生间情感交流畅通,才能消除学生的诸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在教师的提问前、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在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评价之间,教师要有意识的停顿,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筋,积极参与认识活动。
最后,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设疑式、逗趣式、对比式、层递式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令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和欢乐中学到知识。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教师本着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确立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