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李丽红
[导读] 随着国内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教学的内容也在进行相应的改进
        李丽红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     362400
        摘要:随着国内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教学的内容也在进行相应的改进,要求教师们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传统的优秀文化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来自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入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还能从小就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文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现象进行了分析,为如何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一些方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前言: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展现着我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我国文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人们开始变得浮躁,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失去了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国内的相关部门在近年的教育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要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力度,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让新一代的学生承担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强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1.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学生也有了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将初中阶段的相对复杂的知识和一些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吸收,而且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所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积累充足的相关基础文化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从而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无形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2.弘扬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如果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的知识教授中,最大程度地将课文的教材内容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在语文的教材中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就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无意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3.塑造学生的三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以及信息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感受,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三观意识。因此,一旦老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正确的观念意识,了解到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推动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出来的,充满了许许多多爱国人士的家国情怀,代表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全面理解,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1.老师对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不够重视
国内的大部分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工作时,没有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渗透,没有重视相关的教育工作,将教育的重点大部分放在了进行教材内容的教授上,重视学生的课业学习成绩,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化学习和培养,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直接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沉闷和枯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减少了初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发展。
        2.渗透方法不合理
国内的一部分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没有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只是照着相关的历史文献将历史故事简单给学生进行了解说,没有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不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1.挖掘经典
在国内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的国学经典和优秀的文章,并且这些优秀文章中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让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让学生可以准确明白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教材的同时,接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升华学生的思想品格。例如在进行《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文中描写了五柳先生虽然贫穷,但是知识渊博,且不爱慕功名利禄,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渴求知识的欲望,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虽然被时代限制,但是仍然保持本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全理解了文章内容,再对文章所蕴含的深意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白古人的优良品质,让学生记得要保持本心,不在未来迷失自我,坚持学习,从而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将经典文章联系实际生活
大多数的古诗词都充分包含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的深刻意义,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发展情况,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含有的家国情怀。因此,要强化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就要重视古诗词以及古文课文内容的教学,再将其中所富含的意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在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教学时,老师要让学生在对全文内容完全理解以后,了解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课外拓展,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发展,更要关注国家的发展,要主动承担起国家发展的责任,让学生明白时代的发展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国家的发展中,文化的继承是一个国家精神的延续。而我国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会经常举办许多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也有一些电视节目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过活动和节目的形式,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让人们理解,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老师要创新授课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可以开展趣味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节目,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的比赛,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意义。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国家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进行传承和弘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所以,必须要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加强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福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亚太教育,2020,(5):91.
[2]冯猷祥.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J].亚太教育,2020,(5):131-132.
[3]贺绮.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课外语文(上),2020,(1):47,49.
[4]崔广宇.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0,(11):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