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泰安学校 1615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累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加强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有和年龄发展的相符的道德水平和健全的人格。过去的小学教育中对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将德育渗透在小学教育中,尤其发挥小学语文可以和德育紧密结合的突出特点,在课堂教育、课文教学、课外活动、家校联动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一、引言
小学德育教育领域在新课改时期面临变革。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是天生形成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发展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道德水平迅速提高的阶段,以往的小学教育对德育教育多有忽视,一方面不重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总体教育目标、课程设置里比重少,另一方面还把德育教育孤立、固化,让单单一门道德与法制课支撑小学德育的方方面面,其他课程则与德育教育割裂。学校教育得如此实施,也造成了学生和家庭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
二、小学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现状
在小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初期,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轻则可能造成学生对团体、社会生活的不适应,重则可能校园暴力或将来社会上的违法犯罪事件。小学德育教育不仅关系着单个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还关系着我国社会发展。虽然小学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其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根据广泛的教育观察,认为小学德育教育现下有三种主要弊病。
(一)各科教育和德育相割裂
小学各学科教育只看重学科内的教学目标,把德育留给道德与法制课,认为德育就是道德与法制课的专属,其他学科不需要为学生的德育负责,这无疑会造成小学德育教育的滞后。道德与法制课相对于语文、数学等主课,排课较少,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都不够。并且这种将小学德育“孤岛化”的做法,很容易给学生留下刻板印象,让学生认为德育是一门课,而不是自己一生都应该执行的行为标准,德育教育的成果也变成了一门课程的分数,而不是学生社会生活中实际体现的道德水准。
(二)课堂教育上不进行德育渗透
“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首,教师在给学士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之前,首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第一现场,教师本应在课堂上做好道德示范,但是现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育往往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看得高于一切,而没有利用好课堂教育的机会。另外,个别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不过关,对学生颐指气使,态度粗暴;还有的教师对学生区别对待,对学业落后或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过分严厉,以至不尊重学生,极少数甚至使用体罚,都是小学教育的各科课堂教育没有渗透德育的恶果。
(三)课外教育不进行德育渗透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家校结合更加紧密,课外教育的发挥空间也更大。德育教育最终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的行为中体现道德水平,若说德育非要有考试,那么考场其实是在学生校内校外的生活。
尤其是校外,因为学生在校内还是在学校监管的氛围中,其行为的道德水准可能只是受到体制规范约束,而学生在校外才是德育成果真正体现的时候。过去小学教育的课外教育,往往局限于各种作业和作业变体,本身就没有丰富的发展,更遑论渗透德育思想。
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小学的各学科中,小学语文课因为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德育的结合更为紧密。古代的“语文”是一门复合学科,可以说是教育的唯一内容,语文教育承担了礼仪、孝敬等当时所有的德育内容。古代“语文”在小学的年龄段,特别强调德育,启蒙用的《三字经》通篇贯穿着德育内容,实际上是用德育的案例,教授汉语语言。虽然古代的道德礼仪中有“三纲五常”等糟粕的成分,但也有重视孝道等中华民族特有的精华。小学语文课应当做起渗透德育的急先锋,重视语文教育在德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
(一)课堂教育方式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可以强调礼仪、道德,在开始上课、结束上课时,在课堂提问等环节,让师生互动的礼仪成为常态。例如,在下课时,传统教育方式的课堂上,老师说“下课!”,学生说“老师再见!”,有时学生的情绪里没有对老师课内课外辛苦付出的感谢,而是一种课堂终于结束了、可以和老师分开了的愉悦,这也是由于话语设置不当所致。把“老师再见!”改为“谢谢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老师付出的体察,在应该致谢的环节表达感谢的习惯。
(二)教育内容渗透德育
结合小学语文的教育内容,开展主题德育。例如,通过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革命前辈做出的牺牲奉献,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热爱祖国;通过课文《千人糕》让学生了解一饭一食都来之不易,是人民劳动的结晶,培养小学生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尊重,让他们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教育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外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记叙文写作技巧,并且通过自己体验加强爱国主义精神。[2]
(四)家校联动渗透德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光是学校一方的责任,也学生家庭的应尽的义务。同时,家长还是学生最佳的观察者和最及时的教育者,家长可以反馈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还可以及时纠正教育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校联动手段,和家长联合,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进行语文教育的家校联动,在假期发起家长和学生共学《三字经》,学习教师、学生、家长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角色,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书法摘抄、家长学生共同朗诵等等。
结语: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已经不是孤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教育中应将德育与各学科充分结合,并且在课内课外贯彻始终。小学语文应当发挥自身特点,做起学科和德育渗透结合的先锋,重视语文教育在德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育的方式、语文课文教育内容、课外活动、家校联动中渗透德育。让学生首先具备对优秀道德品质的认知,然后在生活行为中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唐现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5)
[2]覃凤娜.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及思考[J].速读(下旬),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