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玉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岭小学 516300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小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创新机会,也需要应对网络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德育
引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教育科技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兴起,使得现如今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当中的,学校的教育工作备受社会、国家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关注,各方都有对学校教育进行监督的方式。如何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开展有效的教育德育工作,发挥学校应有的作用,是当前德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上的媒体平台所散布的信息、言论、视频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互联网上的多种思想和媒体散布的价值观念,对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在社会中的地位发出了质疑。这些思想影响了学生的认识,学校的教育教化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这些学生主观上对教育者的安排产生了抵触情绪。同时,很多媒体平台为了牟利,而故意在网络上散播一些具有吸引力、煽动性的但毫无依据的言论和信息面对这些内容,有些尚未建立起鉴别机制的学生,往往会盲目详细,相信甚至按照媒体的价值观来开展自己的生活行为。这些不良信息大致包括色情、低俗等内容[1]。
(二)网络的虚拟化空间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的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互联网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的同时,在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因素,比如过于自由化的,虚拟的内容,使学生可能会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在缺乏规范和管理的网络平台上散步不负责任的语言,并受不良信息诱导成为其牺牲品。在互联网空间到处都是新颖的事物,面对这些视觉、听觉的诱惑,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以至于对网络产生极度迷恋。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应对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和学校必须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总体拟定学生德育工作规划和方案。与以往只注重学生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得益目标不同,互联网媒体时代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要把塑造一个人转变为塑造一个群体。重视群策群力的力量,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一个团体里的作用和任务,以及自己的言行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互联网也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这一空间中的行为和发表言论都要遵循整个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不能在网络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要使学生建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2]。
(二)依靠互联网资源丰富德育形式和内容。互联网上的各类资源十分丰富层次分明,内容新颖,教师可以借助其中内容,为学生营造视觉听觉,触觉乃至亲身经历参与的丰富的课堂形式,并依据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成果来开展德育工作。在互联网媒体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满足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开展交流活动,实现师生有有效互动的课程内容。
(三)运用互联网增强学生与外界的沟通。这里的外界不仅包括学生家长,学生的外地朋友,也包括一些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指导意见和参考价值的机构专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校的教育与社会还差的很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社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校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是为了今后走入社会,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基础。在学校德育过程中,这些力量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也许教育学生,要逐渐将思想进行开放,将理想进行放大,将生活中值得坚持的信念进行保留,将无用的价值进行抛弃。
(四)关注学生心理。学生沉溺于网络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些原因大部分都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有的学生是因为心理问题,比如家庭不够和睦,父母管理太过严厉;而有的不是因为心理因素,而只是因为自制力不足的原因,比如本来想上网查找试题的答案进行学习改正,却禁不住对网游的诱惑而开始玩游戏。又比如刚刚上完网课感觉有点儿疲惫,想放松一下,于是就开始看电影以至于刚刚学到的知识内容,没有来得及被消化,就在观看完电影后忘记了。对于这两种情况,教师要制定不同的德育管制措施。对第一类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究其心理问题的源泉,从头治理。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训练,借助一些外界因素来进行辅助。比如使用时间管理闹铃,或者由父母帮助其进行时间管理。此外,还应由学校和教师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应用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创造价值提供平台和机会,正确运用互联网进行成长[3]。
结语: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提供了资源,还为学生管理带来了挑着。学校要学校和教师要本着教育不是为了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为了创造条件促进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念,将崇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应用到互联网资源运用和应对挑战当中,帮助学生识别网络上的有害信息不良信息倾向,逐渐建立起自我心理调节意识和能力,建立起对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能力,摆正对网络生活的态度,在良好道德意识的规范下开展网络活动。
参考文献:
[1]倪河琦.互联网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科幻画报,2020(06):192.
[2]曹敏.“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J].求知导刊,2020(23):93-94.
[3]梁亮.互联网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20(0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