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丽
济宁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随着高性能嵌入式计算、现场总线高速网络、分布式多轴伺服驱动等先进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尤其是与针织技术的融合,诞生出以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针织装备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加工(CAM)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执行系统(MES),并逐步形成与针织行业产业特征密切相关的系统化数字控制技术。
关键词:纺织;专业针织;教学;建设
引言
“针织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平台课程,不仅能为后续开设的“针织物组织设计”“针织工艺与设备”“羊毛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继续深造或从事针织生产相关工作储备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授课,使学生了解针织工艺,掌握针织物的形成和针织机工作原理,具备针织物分析与工艺计算的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针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对“针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针织专业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教学现状
目前,本专业针织工艺与产品设计方向设置了“针织原理”为专业核心课程,“针织智能制造”“针织CAD”“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针织物结构组织设计”为专业方向课程,同时开设了“针织新技术”作为学科基础课选修课程,这对于拓展学生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很有必要的。在教材方面,目前专门针对“针织新技术”课程的教材缺乏问题,本专业授课教师通过收集科技发展纲要、会议资料、展会信息、技术文献和最新专利等,通过整理消化内容自制授课讲义,为学生介绍较新的针织行业发展现状。授课内容要求时效性强,要及时更新,形成较为完善和系统性的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形式集中于计算机多媒体演示,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和内容。课堂虽然也采用提问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验证,但覆盖率太低,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授课教师很难确定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把握学生对于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以课后布置课题作业让学生搜寻整理相关资料,期末以提交小论文为主,这些平时学习成绩评价和考核方式均不能及时、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问题对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针织学”课程的特点
“针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针织生产的工艺、技术、设备,掌握针织产品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熟悉各类针织物与产品的特点、性能与应用,并了解国内外针织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针织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广、知识点多,分为经编和纬编两大部分,每一部分中包括织物组织、编织原理、组织特点及应用等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的难点在于编织原理、成圈过程、传动原理等;针织设备和工艺集机电、信息和智能化技术于一体且发展很快;针织产品的品种多、应用广、设计性强。
3教学内容调整
3.1针织数字提花技术
结合学生前期课程学习和国内外针织技术发展趋势,本部分主要增加了针织提花大圆机控制关键技术的介绍,减少了针织提花方法和工艺原理的内容。重点为电子选针机构、新型功能梯度压电陶瓷材料、提花数据转换算法等,从机械新材料、计算机算法的角度来理解针织提花创新技术。
3.2针织结构增强技术
近年来,以经编多轴向为代表的针织结构复合材料在船舶和风力发电等领域得到应用。本部分内容将增加讲解复合材料中不同的织物结构,了解针织轴向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力学性能、高性能缝编织物、多层不同角度全自动铺放机和低成本化制造工艺等内容,丰富课程知识,体现针织新技术的发展。
3.3角色互换式教学与提问式教学相结合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学体系中已不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需要师生双方进行紧密互动,甚至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会令人感到耳目一新。进行角色互换前一定要留给学生做好充足准备的时间,以免学生由于时间仓促而不能发挥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提前1~2周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布置任务,如提供一种针织面料实样,让学生对其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分析此种结构还可形成的织物类型,并自行设计一款类似结构的面料。学生接到任务后,可通过市场调研、查阅资料、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准备工作。
4“针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4.1 整合教学内容,使知识模块化、碎片化、网络化,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知识点细化、模块化、碎片化是“针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将“针织学”分成纬编、经编两大知识模块,对各个知识模块单独讲授,并通过组织结构→成圈机件→上机工艺这一脉络将两大模块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如在讲述经、纬编知识模块时,我们按照基本组织及变化组织、花色组织、选针原理等几个小知识模块分别讲授;在讲授纬编基本组织中的纬平针组织时,按照织物组织特点→成圈机件及其配置→上机工艺及成圈过程为主线,其他组织作为一个个分支知识点,构成了树形知识结构,各知识点由一根主线贯穿起来,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点,实现了知识点的整合与分解学习,使知识点变得更加简单清晰,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模块时也更加易懂。
4.2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针织物加工原理
在讲解一些难点、重点问题时,结合现场教学,让学生边听边看,从而达到教师易教、学生易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完纬编基本组织后,结合现场教学讲解三角系统的成圈过程,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借助网络互动平台,通过 QQ、微信等方式促进师生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
结束语
“针织学”是纺织工程专业一门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课程,因此,为满足当前针织企业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高校教师不仅要从授课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还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严谨而不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于“针织学”课程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万爱兰,缪旭红,丛洪莲,等.纬编技术发展现状及提花产品进展[J].纺织
导报,2015(7):39-43.
[2]阮芳涛,徐珍珍,孙妍妍,等.《针织新技术》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7(7):163-164.
[3]张建钢.针织提花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8(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