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刘建荣
[导读]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就是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同时
        刘建荣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5
        摘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就是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此,对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介绍
        了解定义才不会偏离方向,课程资源是一个复合词,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将其进行拆解。学校中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名目被称之为课程,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能力以及知识。其实可以将其理解为学校预先规划的程序,具体执行需要依靠老师实现。课程既是科目,也是计划,既是目标,也是学习体验以及经验。资源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看指的是生活资料以及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满足某种需求而需要具备的条件,还有一个是资产以及资料的来源。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指的是和教学相关的各方面资源,其中包括思想、知识及人力等,其代表教学外部系统,这个系统涉及四个内容,一个是课程内容,一个是课程实施。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的主要育人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原始的教学中都只是将教学中心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但是,随着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水平的普遍提升,教育部门都提高了各大院校对学生们的培养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育课程的展开,可以结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们带来更为丰富的思想价值内容,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们树立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现阶段,尽管思政课程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中都有开设,但是,在课程重视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还是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未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思政课程中。如此一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都仅仅流于表面,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面未给予足够的支持,进而导致思政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与学生们对该课程学习效率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三、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策略
        (一)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举措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有助于化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矛盾与困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与实践。推进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人才培养的供给端进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的改革,调整供给结构和要素配置,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升级。推进课程思政要求我们通过各类课程的教学各环节、各方面,深入细致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间,从而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由此构建起高校全课程育人大格局,提供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与实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有效性。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就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起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的供给主体上实现了多元化,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通识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所有学科的格局。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优化整体组织结构,保证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教育工作关系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其中还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源,包括各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所以对于政治工作教育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这项工作只能由院校领导进行把控,这也就是各个院校在设置思想教育小组时都是以院校党委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设置了对应的组织机构,然而思政目标任务还和原来保持一致,各个部门还是基于过去的岗位设定进行工作,党委书记主要的工作在于听取总结汇报,阅读工作总结等,关于思政教学人员的规划工作还是交给人事部门进行处理。所以整体来看,目前的各项工作重视的时说和写,但是在实践方面依然存在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院校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工作小组。各项工作由院校的相关职能部门承担,领导为党委副书记,其中的院校思政工作都由党委宣传部门进行统一分配。同时宣传部门可以基于校内党委的工作安排进行资源分配,分配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师生意见。
        (四)综合管理评价
        考核学校是否设立“课程思政”专门管理或研究部门;是否有校级发文“课程思政”实施及改革相关文件;是否出台组织思政师资队伍培训的激励政策,从顶层设计是否完善的角度进行评价。工作实施评价,评价学校每位教师“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情况;“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学习效果,文件政策落实情况;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情况。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教师课程设计、教学教法、课堂效果,每门课程是否做到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学习效果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以形成性评价及表现性评价为主,制定评价方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除了检验基础的思政知识掌握情况之外,着重评价其思政意识与综合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是目前教育领域中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很多的课程资源整合存在不平衡、运用手段单一以及利用结构失衡的情况。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整合涉及很多内容,其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涉及多个方面的信息以及资源,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在后续的实践中积极思考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赵俊亚.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3):78-80.
[2]岳游松,安明焘,孙晓华.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路径探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9,11(03):59-62.
[3]邱启光,刘志伟.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学园,2019,12(12):90-91.
[4]周利方,沈全.“课程思政”运行机制与途径拓展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06):69-71.
[5]焦连志.“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以上海电力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4):7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