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星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100023
摘要:传统文化、吟诵、品性、兴趣、潜能。
文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因此,我们应将道德资源几乎无处不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给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让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中浸明浸昌、沐仁浴义。
而相对于传统文化这个庞大教育系统的最底层——读书的方法,即吟诵的教学方法,是现如今中小学生最容易去落实并感受的。虽然集体的吟诵要求整齐和声音洪亮,但是吟诵又加入了各人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在尊重个体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指向教育的最高目标——传道。这是一个互相呼应互为因果的整体。[1]所以应试式的吟诵就不可能是好的吟诵,全体共学的吟诵就不可能真的学好吟诵。吟诵教学在小学虽然不能一蹴而就地系统化,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摸索出一条思路和方法来宣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一、吟诵教学应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
(一)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儿童特点。看看幼学课本上满是读法符号,再听听吟诵的读书声,就知道古人对于儿童特点是有体会有握的,只是没有留下专门的论文专著,而更重要的,是许多具体的做法失传了。中国古代对于儿童教育的很多具体做法都只剩下了影子(听闻),甚至连影子也没有留下。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属于普及教育的只在蒙学阶段,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阶段,所以要把古人在蒙学阶段的那种重视儿童特点的精神发扬到整个国学教育过程中。童蒙时期,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做好人”的习惯,儿童的特点就是弱小,因为弱小,他会缺乏安全感,他还会争强好胜去证明自己,所以会出现一些打斗,矛盾等“自私利己”的行为。当面对这种情况时,讲再多的大道理对他们无济于事,而应该以传统文化,即孟子的性善论,去为儿童营造一个互帮互助,好人有好报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小到一个家庭,扩展到一所学校,再到整个社会,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将一点一滴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地方。
(三)综上,中国文化精神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每个不同的人为本,这点是值得肯定和学习。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不符合中国文化精神,所进行的教育,不管是读经还是习礼,都很难传达出中国文化了。
二、吟诵教学应致力于完善学生的品性。
(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领域。中国文化还要靠中国方法才能真正得到传承,这就要求每一位做中国文化教育的教师,都应该了解中国古代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中,以品性为最终目标。国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所谓良好,就是以人性为标准的态度,不是以动物性的态度。在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时候,时刻关注学生的品性,并以品性的进步为评价教育成功的第一标准。明确了这一标准,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如果全校都以会吟诵多少篇,能吟诵得多好为考评标准,那就走偏了,就不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到传统文化与品性上的关系上来。
但是,换言之,如果能让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传统文化,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有效果的。国学教育是品性教育,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儿童心理和生活细节固然重要,但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然后才有后面的问题。
(三)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学校要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应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如我们学校就开展了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形成了"诵读让传统文化扎根"的教育特色。
学校创办学生楹联社团"吟诵"社团,每月组织开展征联活动,尤其是围绕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渗透;另外,学校每学期还会进行楹联硬笔书法比赛、楹联小状元晋级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韧性和耐心;每学年会再举办一次迎春校园文化节,还会不定期地请专家进校园进行点拨,这些层出不穷的活动都有效地落实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开展吟诵教学,要因材施教。
中国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个别教育,因材施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做法。只是这些做法,又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因而又有相对一致的结构框架而已。
(一) 利用零碎时间,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小、记忆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习得圣贤的智慧,就会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存入心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语文课上要重视学科渗透,开展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孩子们感受了汉语言的魅力,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爱好;通过重温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了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每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吟诵教学“活”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以《小学古诗80首》为例,每一篇古诗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情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吟诵,像吟诵比赛,组织吟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三)吟诵教学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潜能。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吟诵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做一些很浅显的尝试,比如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四、要做好吟诵教学,需要教师专业上的提高。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在这方面要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寒暑假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在学校要筛选自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优秀的古文,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根。
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下,在现代文明环境中,在汲取和应对西方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我们定能走出一条健康活力的路来,走出一条适合中小学生的,能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路来!
参考文献:
[1]《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想》 徐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