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杨晓可
[导读]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产生联系,学科间也不例外
        杨晓可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
        摘 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产生联系,学科间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看待历史与各学科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种关系,如何培养学生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这些将在本文中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历史 以史为鉴 教学 各学科 整合
        历史,在课程设置中始终是一门独立学笠,但实际上,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如能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讲授,可让学生对部分历史事件和问题的分析更易理解与接受。以下就是我对历史与部分相关知识的关系的几点看法:
        首先,历史与语文。
        常说“文史不分家”,一般我们更多注重历史知识对于学习语文的作用;但实际上,语言这门工具学科,对于学习历史同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作为最基本的工具——文字,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必备工具,历史也不例外。这一点,一线教师都深有体会:一方面文字是书面表达工具,学生的语文功底如何直接决定他是否会写出错别字,能否清楚地表达意思等;另外,语言又是阅读理解的工具,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直接关系他对史料的理解及关键信息地提炼;特别是在学中国古代史时,必然地会遇到文言文史料,就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能。语文与历史二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但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的问题恰恰出现在语文上,主要为:书写中错别字严重,且很多字会反复错。反映出在网络表情包与视频充斥的当下,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文字较少,日常积累较少;此外,学生在面对材料阅读题时,畏难情绪严重,不少学生在看到字数较多的材料时,选择直接放弃;也有相当多学生虽然读,但很难读懂,难以抓住重点,导致失分严重,这些问题都与学生平时的语文基础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其次,历史与地理。
        学习历史的第二个重要基础是地理。单从历史件和历史人物本身来看,表面上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并不明显。但事实上,要想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其中的地理因素确是不可忽视的。第一,表层上,某一事件的发生或影响,往往与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密切相关,如在掌握中国各主要朝代时,都城的位置无疑是了解该朝历史的重要因素;又如学生在学习中共各主要农村革命根据地时,对于各根据地的简称所表示的范围就应有基础认知;第二,某地的位置、气候等因素,往往是影响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人类早期文明为什么会起源于大河流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后来中国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实际都与地理问题相关。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往往要与当地的地理特点相联系,如中共当时选择在各省交界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有其地理因素。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及感受地理因素对历史影响的能力。但目前情况是,刚入初中时,绝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及地理基础基本为零;现行教学中地理课相关内容的设置又略显滞后;而历史课从第一课《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起,就开始接触地图了。因此,为初一学生授课时,在培养学生识读地图及理解地缘因素的能力时困难较大。
        再次,历史与政治。
        相比于语文和地理两大重要基础工具,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则更显复杂。


        其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当下的政治形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方向,如现行初中教材中,就更多体现了历史沿革与历史时代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成就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反映出进入21世纪后,党和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等核心思想。特别是本套部编版教材就紧密结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同时学会以史为鉴,更好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然,很多历史问题史学界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他们往往会手机、电脑等媒体上看到一些可能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历史事件及人物时,需要在结合教材基础上,选取国内史学界公认的材料;或尽量多角度选材,以给学生呈现客观的历史,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其二,历史事件为我们了解时事动态、分析事件提供必要借鉴,正如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因此,学习历史可从中总结出许多对现实有意义的内容,从而对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结合历史给学生以品德和生活经验的指导,又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当前一些事件或问题,真正让学生能初步感受“以史为鉴”。
        最后,历史与其他门类。
        其他门类,包括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甚至是科学原理,对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如部编版七上教材中,就收录了都江堰的构成与原理,作为历史教师当然可以只给学生画书,让学生背即可。但这种方式,对学生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为,我所教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四川,更没见过都江堰,只是枯燥的介绍很难让学生具体感知。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更多比较生动、具体的资料,给学生详细介绍,例如可以利用媒体查找讲解比较详细的视频资料等。当然,如果老师能有更深体会,或对相关科学原理了解,可能讲解起来更容易,不过,这自然对教师自身有更高要求。再如,在讲解明清文化时,对京剧及其他戏曲知识应在课堂有一定渗透,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同时也可引起部分学生深入了解的兴趣。因为当下很多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这些又需要我们传承下去。因此,历史课自然也应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反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对学习历史也有帮助,如中国戏曲和古典文学中很多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虽然较多艺术加工,但仍可就其中真实的部分用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多样的艺术形式,也会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兴趣。
        综上,不难看出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之所以从古到今都备受重视,是与其特殊性和指导性分不开的。能较好地利用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更好学习历史;同样,历史资料也可以为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提供帮助。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时:
        一、依据目前的新课改精神,我们在授课时,要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性。讲授时要提醒学生与尽量能与其它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学会知识整合与迁移。同时,老师教师本身也应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授课时自觉地将不同学科整合。让学生能从教师的传授中,感受各学科联系,体会历史学习不只是对时间、地点、人物、影响的简单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初步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平时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授课时,应对一些生僻字、难理解的词句等加以解释和强调,提醒学生重视;也应着重纠正学生错别字并相应增加文字表达训练;尽量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在授课时尽量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必要地理因素;学习历史事件或评价历史人物时,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不孤立其作用。这样,通过平时的强化,以期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重视文字、语言、地图及联系实际,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依据事物的整体性原则,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与其它学科产生联系,而这些联系,又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并强化的。这样,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增强课堂的丰富性、灵活性及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