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田为民
[导读] 社会公益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
        田为民
        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社会公益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主要主体,具备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而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形成,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使命。那么该怎样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路径
引言
        大学生的公益素养既一个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念,且在公益服务过程中始终以一个稳定成熟的心理品格和实践能力作为行为的指导。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愈加重视,很多大学生都纷纷投身于公益事业之中。但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普遍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素养始终较为薄弱,因此对于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研究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逐渐强化大学生的公益素养,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公益水平。
1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
        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的公益素养现状具体如下:①对公益素养的认知不足,公益意识不强。据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当前对于公益政策和法律有所了解的问题中,将近70%左右的大学生都表示不了解,这些大学生对公益知识的认知度普遍不高,因此高校理应加强对大学生公益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此外,对于是否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公益活动和公益服务的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纷纷表示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并不希望参与到公益服务中;也仅仅只有10%的大学生才自愿付出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公益服务活动,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对于公益事业的了解知之甚少,且过于缺乏公益意识;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持续性不强,学生组织主题投入性不高。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普遍都是在大学期间参与学习组织的公益活动,但单从参与公益活动组织的次数来讲,大部分大学生均表示持续时间最长的大概在一个月之内,而仅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表示曾参与过时长达三个月以上的公益活动,不过之后也并未坚持下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正常适应长时间的参与进公益组织活动中。而对于参与公益服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的是学习组织的公益性活动,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参与的是政府、工青妇系统和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公益性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普遍习惯于通过官方的渠道参与进公益组织活动中,但由于大学生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他们对于很多政府系统组织的公益服务活动其实并不甚清楚,因此高校应科学、合理的组织更多的公益服务活动,以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机会与平台,积极鼓励大学生自觉参与进公益服务活动中。


2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建议
        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建议具体如下:①强化公益服务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公益素养的认知。首先,要求大学生一定要更多的参与到公益服务活动中去,用实际活动来践行公益服务素养,其次,还需要高校不断的完善相关公益服务活动的理论体系,主张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高校的课程设计中需要开设相应的公益服务活动理论课程,亦或将公益服务活动理论课程与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依照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与素质教育等课程特点,适时地添加公益素养理论知识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公益素养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开设有关公益素养的教育课程。力图用理论知识逐渐引导大学生对公益素养的认知与理解,切实地帮助大学生充分掌握公益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应通过对一些较为优秀的实践案例详尽分析,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对公益素养的认知和理解,让大学生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公益活动的不同和价值所在,继而有效激发大学生对参与公益服务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兴趣;②通过专业课程的特点来打造公益服务品牌。各高校理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将公益服务活动与专业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积极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和专业性质大体相关的公益服务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服务、报效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实现专业发展与公益服务的有机结合,在公益服务中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专业知识有效地提公益服务质量及水平,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公益素养的培养。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为例,在参与公益服务活动时,可以选择参与一些有关自闭儿童社交语言康复训练的公益活动,亦或参与一些公益好声音等相关公益服务活动。依据高校和专业的实际特点有效地构建起一些较有特点的公益服务品牌,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实践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服务活动一旦实行,便需要长时间的组织下去,切忌半途而废,且对公益项目的设定也需更加科学、合理化,一定要注重公益服务活动的社会性价值和实效性价值,进而有效提高公益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让大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一定程度来讲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要求,同时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各高校应积极调动大学生参与进公益事业中,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的价值,实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苏映宇,吴宏洛.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及影响因素[J]. 当代青年研究. 2019(06)
[2] 王思涯,吴凯.提升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可行路径[J]. 人民论坛. 2019(25)
[3] 吴为.公民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 智库时代. 2018(32)
[4] 闫珊珊,马力,缪宁.大学生公益服务实践与公益创业有效融合模式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0(05)
作者简介:田为民,1963.6.26,男,汉族,江苏徐州,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法学,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