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阳
福建省惠安县山霞中心小学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数学建模过程,注重基础知识教学,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加强交流联系生活,使知识技能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及数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都能自然充分体现出来,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采取便于学生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计算”内容时,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就是让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和公式背诵下来,但是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独立领悟和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二、重视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对外界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塑性也比较强。重视数学建模过程指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并且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从而真正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例如,在《认识方程 》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天平,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方程的含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可以运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让学生观察天平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再出示用算式表示这种相等关系,如21+32=53,像这样的式子就是等式。再让学生分组演示天平的平衡的过程,并且让学生写出相关的等式或者是不等式,教师最后对这个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合理的构建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有关数学基础知识,包括基础概念如自然数、整数等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计算等,也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在《小数乘法》教学中,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然后让学生说一下2×5表示的意思,那么0.2×5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呢?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全班进行交流。接下来,再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情景的创设:如果学生喜欢的糖果一颗是0.5元,你要买4颗是多少钱?让学生在组内再一次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在组内进行算法的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四、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概念和公式也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能够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通过与长方形的面积进行类比,让学生明白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让学生折叠长方体,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再给学生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有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学生可以将之前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有效构建,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加强交流联系生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拓展,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生情况,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依托生活实际来进行,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如,小明去买铅笔拿了十块钱,一支铅笔两块钱,小明买了两支,他还剩多少钱?在教学中可让同桌互动,模拟买卖,加强互动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应用的广泛性、整体性,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