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苏玮玮
[导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苏玮玮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通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符合新时代下人才市场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现状;对策
引言
        在全球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成为当代高职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高职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增强高职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现今教育中的地位
        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教育已经被教育部纳入全国各地的每一级、每一类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普通高等学校等,都必修的且应该重视的基础课程。在国家教育部为应对信息化时代而做出的教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之中明确写出,从2001年开始到年底前,全国各级各类的普通高等中学,以及一二线城市的初等中学,均需开设一门“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加大力度提高学校网络覆盖率,加快实行“校校通”工程,在5年到10年期间,做到绝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能在学校上网,能够在学校的机房上机学习相关课程。几年内,发达地区以及较发达地区,要做到乡镇以上级别的中小学校全面普及网络,做到网络的百分百覆盖,所有学生都能上网。自此,国家教育部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
        客观来说,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生源的限制,大多高职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尤其是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更加薄弱。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所受到的计算机教育也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带来了挑战。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大一新生目前大部分都是00后。这些00后的学生基本上都对计算机非常了解,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但是也不乏还有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也不是很了解。此时,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还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就更容易导致学生们学习水平差距的加大,由此使得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降低。除此之外,不同的专业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也不同,比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表示以及储存的技能,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需要拥有运用计算机进行图片绘制或者声音处理的技术等。
2.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于多数高职生来说,他们仅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当作一门公共必修课,没有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高职生都将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学校开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对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效率不高。
2.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现有的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来说,由于过多偏向于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对课程教学产生厌倦的心理,无法提起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忽视了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高职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导致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拓展,难以有效提高高职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2.4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在大多高职院校中,计算机课程仅作为辅修课程,未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甚至出现计算机课程被其他专业课程占用的现象,大大阻碍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
3、有效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高职生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有的甚至将计算机与娱乐混为一谈。这就使得他们对计算机教学无法提起兴趣,甚至对计算机教学产生抵触的心理,不能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科目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科目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计算机技能对于今后的工作产生的帮助,进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机知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效率。
3.2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迭代快,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丰富和拓展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让计算机教师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鼓励计算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不断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3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实行分班教学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由于生源地分布较广,就算已经加了所谓的分数线加以统一,学生的水平仍然会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甚至差距甚广。实行分班制度,按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发下的基础薄弱程度和接受、消化知识的能力,来划分相对的班级,将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教师省力,学生也不必因为授课进度产生分歧。分班考核也可以有很多模式。比如说,可以在新生刚入学时举行摸底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上机。笔试部分测试理论知识,上机部分可以总结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综合成绩八十分以上的,可以算做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的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基础扎实,可以升到一等班,甚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获取免修资格。综合成绩在六十到七十九分的,基础较好,应分到技能提高班,平时针对疑难问题加以修补即可。综合成绩在六十以下的,就是平行班,基础薄弱,相当于零基础,应该从头开始上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也应该多付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资力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带的班级的整体水平因材施教,即使调整教育方法。如此一来,基础好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更高阶的知识,提高自己本身的能力水平;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辅助,将原有的未牢固的知识构架加以巩固、提升,是自己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提升一个台阶;基础薄弱的学生经分班后,和同等水平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容易增加学习的信心,通过教师强而有力的针对性教育,锻炼上机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随之提升。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然要成为过去式,随着计算机科学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渗透、深入,我们已几乎不可能避免在工作、求职中用到计算机的帮助。未来一定是计算机的未来,未来的学生,也一定不可缺的要具备计算机运用能力才不至于被淘汰。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已成弦上之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就是在提升今后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立丽.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3):56-57.
[2]李鹏飞.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农家参谋,2018(12):155.
[3]喻衍红.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电脑迷,2017(6):42-43.
[4]李红升.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现状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6(2):100-101.
[5]李怡.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