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费旭
[导读]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阅读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的理解
        费旭
        河南省南阳市示范区     473000
        摘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阅读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的理解、感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直至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恰当表达的过程。因此,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小学语文“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个性体验,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富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语文  课堂  阅读
        一、读的策略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 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通过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沉重熟读成诵。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二、按照书本联系实际来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谈自己的快乐体验,与文中角色换位体验,学生就能细致入微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另外,小学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讨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适应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三、运用读写结合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而内化则需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凭借语文中的创造因素,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方式的练笔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借助课文中的某一词语或句子展开具体的描述;2、对课文中未能展开的情节,凭借学生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推测故事发展的趋向进行补充,如续写、补写、扩写等;3、改变文体,如将占诗词改写为散文;4、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练写生活中的人或事;5、读后感;6、延伸课外读物中的练笔切入点,进行各种类型的练笔创作。
        四、按照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语文大阅读教学
大力开展语文大阅读教学,所谓“大阅读教学”,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本书 、电子书 、无字书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阅读的第二、第三课堂,自读课应超过教读课的4-5倍。语文阅读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内,要把阅读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和扩展课内阅读。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根据“精读一篇——略读一组——浏览一片”的精神, 在充分阅读教材文本基础上,向学生介绍课外相关阅读篇目,提出具体阅读要求,为学生建立阅读链接,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阅读能力能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落实此环节关键要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必要时可通过组织阅读展示活动等形式来促进课外阅读的落实,否则,课外阅读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
五、如何轻松、有效地完成前置作业?
1、不要加重学生负担,前置作业数量不要多,能在课堂完成的就在课堂完成。
2、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办法,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着手,在众多相关的资料中进行挑选。注重资料的深度或广度 。
3、不盲目拔高,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不选。
4、课外知识的引用要与文本相结合。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知识的积累还比较肤浅,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他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难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的引导。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J]. 赤子, 2017, 000(033):81.
2、于广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J]. 中外交流, 2019, 026(031):344-345.
3、杨圣萍.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深度思维的策略[J]. 课外语文, 201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