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夏晶
[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
        夏晶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现实,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探索。课程教学因其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具有正面引导等优势,被普遍认为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学生有其独有的特点:他们普遍比较活跃、好动,存有倦怠理论学习的倾向,但乐于开展实践活动,更偏向于体验式、实践式学习。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体验式教学的工作经验,对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用
引言
        体验式教学模式占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其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既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真正能融入到情境教学中,带动课堂气氛,并且也能促使师生间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应用价值较大。
一、相关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就是能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当有心理问题出现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策及措施,并且能在现实的生活中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对策及措施,在能够自助的同时又能帮助他人,从而可以全面认识和客观地看待心理问题,适应生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以体验为宗旨,由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并以教育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亲自感知、体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学习兴趣,充分体会到教育内涵。体验式教学对个体的差异性非常重视,强调交流、沟通和共享,以体验为中心是其特点,引导学生之间能有更多的互动,弥补传统说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现状
        (一)学习压力较大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发现,我国学生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后,考上理想的学校,在大学学习中,持续的紧张学习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进入大学后,发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为自身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失去高中阶段的学习信心,心理产生很大的落差。从而产生较强的竞争压力,最后形成心理负担,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如抑郁、强迫、焦虑等等,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成长。
        (二)自我认识意识差
        自我认知能力是一个成长的关键,也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存在自我认知差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优越感,当面对批评与挫折时,会感受到非常强的挫败感,不愿意再挑战问题,以获得更好的成长。这种情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不仅无法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不利于职业成长,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一)设置及应用情景体验活动
        在应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地设置教学体验活动,确保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情景活动的创立中,为了顺利开展情境教学,教师就要把握好学生的情绪及情境氛围这两方面。

为此,创设情景时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对学生的想法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与学生交流时态度要诚恳,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设置情景上,由于选择性很大,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音乐等都利用起来,比如,在父亲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唤起学生对父爱的认知,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父爱的图片及音乐,促使学生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慢慢地被抚平。情景创设时要保证个性的突出,用一个大的主题尽量统一体验情境与教学这两个方面,做到由浅及深,层层渗透,以此保证体验式教学中不出现跑题现象。
        (二)情境模拟讨论
        体验式教学通常采用“引入—设置具体的体验情境—进行体验及观察—分享评价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的程序。以模拟负性情绪调节的心理咨询过程为例,首先教师简单介绍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本次活动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进行分组,安排不熟悉的3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别扮演来访者、咨询师和观察者的角色,一共三轮,每一轮角色互换。接下来教师布置讨论主题,如描述近期发生的一件引发负性情绪的事件,并对3个角色的学生的反应做出规定,如要求“来访者”描述事件过程和自己的负性情绪时要充分表达,畅所欲言;“咨询师”要专注倾听,少打断、少建议,适当回应;“观察者”全程不要说话。随后是学生的讨论环节,即角色扮演的过程。讨论结束后,教师会邀请学生分享在整个过程中的行为内容以及情感体验,对自己的表现及其他成员的反应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总结出各个角色容易犯的常见错误,如“咨询师”不认真倾听,急于打断对方表达,给建议或转移话题等。针对学生情感的分享,教师会根据情况适当挖掘,促进领悟的发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从而促进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教师对三个角色的行为内容做统一的明确要求以及理论解释,围绕学生分享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度的探讨和启发。
        (三)高校应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心理辅导质量
        1.开展心理健康互动活动
        为了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支持学生自主成立心理社团,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座谈或交流。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2.普及心理健康课程
        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设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这一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开展这门课程的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多为学生传输一些自测心理健康水平的小技能,并且引导学生合理释放压力,多与自己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交流,遇到困难及时寻求帮助。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教学理念、加强体验式教学原则的创新,突出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虽然学生心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教育发展与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品质与价值观念,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柳林.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232-233.
[2]林小敏,汪一伦.“互联网”时代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28):151-152.
[3]韩海燕.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1):250-251+262.
[4]吴禹.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8):49-51.
[5]于成文.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136-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