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
陆军步兵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随着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军队文职人员队伍的建设越发凸显重要,实行文职人员制度不仅把现役军人在一些非战斗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达到始终保持一支精干威武之师的目的,还能大量节约军费,更有利于军队和国防的发展建设。本文试图将我军文职人员发展现状同外军文职人员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进而从中看到不足、找到差距、寻求发展,以期同国际军队文职人员发展水平接轨,为我国强军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文职人员;现状;优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过重要指示,文职人员是现代军队的重要人力资源,合理使用文职人员是一个趋势,要建立统一的文职人员制度,扩大文职人员编配范围,逐步增加文职人员数量。随着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军队文职人员队伍的建设越发凸显重要,实行文职人员制度不仅把现役军人在一些非战斗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达到始终保持一支精干威武之师的目的,还能大量节约军费,更有利于军队和国防的发展建设。2017年9月27日至2019年1月1日,军委相继修订出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和《军队文职人员管理若干规定(试行)》,2018年全军面向社会统一招考文职人员,这一系列动作说明我军文职人员制度正在进行体系性的重塑。新时代的强军使命,更需要文职人员勇挑重担;新时代的现代化军队,更需要剖析我军同外军文职人员的发展差距,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适合我军文职人员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军队战斗力。
一、我国文职人员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军现有文职人员数量比较少,分类不够合理,相关制度也不是很成熟。
(一)文职人员与现役军人比例低
军队文职人员是国际现代化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早在十九世纪就形成了军队文职人员制度,至今文职人员约8.6万余人,比其海军和空军人数加起来还多,平均每2名现役就编制1名文职人员。美军文职人员近80万,比例高达56%,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下属的17个业务局中90%为文职人员,现役军人同文职人员的比例约为1.75:1。俄军在2011至2016年间现役人员数量在77-100万之间变化,同期文职人员规模增长至88.47万,比例最高达53%,现役军人同文职人员的比例为1.3:1。这些发达国家文职人员数量同我国形成巨大反差,据相关统计在军改之前现役军人同文职人员的比例约为100:1,现今比例约为37.3:1(按照2018-2020年计划招录文职人员数量计算),通过这一组数据的对比可见,我军文职人员同现役军人比例低,同国际水准接轨还有点距离。
(二)文职人员招录途径不灵活
我国文职人员招录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分别是社会招录、直接引进和现役转改,且这三种方式启动时间较晚,基本都是从2018年开始施行。社会招录是指2018年全军面向社会统一招录文职人员,包括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采取网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政审以及综合考察等环节的形式进行招录,主要是吸纳具有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能力的人才,其特点为范围大,是解决军队文职人员巨大缺口的主要途径。直接引进是指军队根据自身需要在社会上对口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特点是招录周期短、有针对性。现役转改是指对符合退役条件且拟作退役安置的现役军人采取再安置军队工作,但身份转变为文职人员,其主要特点是解决了地方人员对军队部分岗位不能胜任的问题,实现了对退役军人的科学管理。我国文职人员的这三种主要招录方式同外军相比仍表现出不灵活、地方同军队人才的双向流通闭塞等问题,比如:美军文职人员管理者在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办公室定期统计上报的政府离职人员名单中参考吸纳、还有一些海外驻军通过所驻国家政府招聘当地人等。
(三)文职人员体制不完善
近几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文职人员级别管理暂行规定》《军队专业技能岗位文职人员聘用管理暂行规定》《现役士兵转改文职人员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中央军委和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大都是过渡性法规,具有临时效益,而且由于文职人员身份的特殊性,更应该统筹好地方和军队相结合体制法规的顶层设计,这样才能不断凝聚现役军人和文职人员的战斗力。反观发达国家文职人员的制度体系,他们大都制定了主体清晰、配套实施的集权威性和操作性一体的文职人员规章制度或条令条例。
比如:美国政府制定的《文职人员制度改革法》《文职人员手册》《国防部文职人员管理制度:文职人员战略人力资本计划》《平等机会法案》,英国政府制定的《军内文职人员条例》和《公务员法》,德国政府制定的《行政管理条例》《联邦官员法》,俄罗斯政府制定的《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文职人员公务行为和职业道德准则》等等,这些发达国家以长远的目标对文职人员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制定,具有长远效益,这也标志着一个国家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四)文职人员培训缺少战斗血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仅支援陆军作战的文职人员就多达185万人;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直接支援美军作战的文职人员分别达到88.1万人和54万人。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派遣了6000多名文职人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约50000多文职人员直接支持作战部队。从这些实战数据中看出,美军文职人员在美军参与的这些战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他们的军人素质以及战斗力是值得肯定的。根据新修订《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规定,我军文职人员有根据部队需要参与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义务,执行这些任务时,文职人员主要在相对安全的区域从事技术服务和勤务保障工作,也就是说我国文职人员是间接的同敌人厮杀,也就导致现阶段对文职人员的培训主要在提升自身专业领域那一块,而忽视了他们的“入伍教育”,一旦在战时紧急状态下,这一支文职人员队伍就真的能拉的上战场同敌人刺刀见红吗?尽管现在是信息化、智能化作战,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打到最后就难免会肉搏。现役转改的文职人员或许还有过硬的军事素质,但是很难保证这些地方的高学历人才具有破釜沉舟的战斗魄力。所以,仅仅依靠一个半月的岗前培训是很难把文职人员的战斗血性激发出来,必须让这些从地方来的高学历人才经历基层汗与血的磨练,才能铸就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战斗精神,也会让文职人员在自身岗位持久发光发热。
二、我国文职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策略
(一)健全法规政策,让文职人员更有依托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明确文职人员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是落实在一些具体方面就会以“参考现役军人有关规定”来施行,这又让文职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且属于非现役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冲突且,既然文职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有区别于现役军人,就应该有自身独立的且一套完整的法规政策来约束、管理。这种法规政策的健全需要军队和地方政府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让文职人员在军队工作受到相关条例的约束和管理,又能让他们在社会上受到相应的政策保障以及享受相应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社会招聘来的高学历人才,他们大都是带着军人情怀用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来服务部队,军队不光要招的来高端人才,更要留得住,这个留得住就需要健全的法规政策来做保证,让文职人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在福利待遇上,在社会认可上有路可循、有法可依、有底可讲。
(二)增强人文关怀,让文职人员更有归属感
文职人员作为近两年比较热门的职业,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可在部队工作、拥有一般高于地方公务员的待遇等优势投来期许的目光,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所以更需要单位领导、同事用人文关怀持续激发和保护新入职文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长期干好本职工作的恒心,而不能因为自身是现役军官,戴着有色眼镜去把文职人员同“大头兵”对待。通过社招的文职人员大都是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棱角”,单位领导更要充分抓住来自地方文职人员的这一特点,紧密将这种“棱角”同本单位工作情况具体结合,来最大程度的发挥“棱角补坑”的优势,激发工作活力和凝聚力。单位领导和同事更要通过对新文职同事日常生活的关心,来实时掌握其思想状况,及时解决文职人员存在的实际困难,拉近现役军人同文职人员的关系,让文职人员感觉到家的温暖,激发文职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认同。
(三)强化培训体系,让文职人员更有英雄感
军校文职人员的培训主要是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业培训以及军事训练等,岗前培训主要以所在军校牵头依托其他军校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培训,也就相当于列兵的入伍教育,但是依托军校展开的“入伍教育”不如基层锻炼的更加扎实,更何况将六个月的锻炼(新兵锻炼)压缩为一个半月,大家都还没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尽管这是为了让文职人员更早的进入自身岗位工作,但是从长远考量,还是应该让这些社会招聘的文职人员在前期打下扎实的军事基础更为科学。文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如果直接对接基层部队,一方面可以磨平不良的地方习气,了解军队日常生活,强化文职人员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可以夯实军事素质,培养战斗血性,提升军人气质。归根结底,文职人员既然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要坚定“从军、姓军、为军”的初心,始终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同敌人敢于赤身搏、拼刺刀。
参考文献
[1]吴鑫浩.美俄军队文职人员管理特点[N].学习时报,2019,03.
[2]叶强.关于加强文职人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N].建言献策.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