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6期   作者:李学强
[导读]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制度机制改革
        李学强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7
        摘要: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制度机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学校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与企业形成合作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加上双创元素的融入使得高校学生不断适应新形势社会发展以及不断提升了学生的自身实践能力。以下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有关“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论述。
        关键词:双创元素;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引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双创元素的核心。高校要想高校学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的毕业就业需求,提升新一代高校学生整体创新实践能力,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显得及其重要。双创元素的融入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1 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和地位
        本文要论述的校企协同机制是指高等教育学校与相关企业或当地企业协同办学,在学校教育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把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在企业当中,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合作创新,以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共同培育出符合时代浪潮发展的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素质以及人才的数量,深化优秀人才对经济型社会的驱动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与企业进行利益合作,有利于高校根据企业要求和国家教育要求培育符合优秀人才发展标准的学生,让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交流意识、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尽早让学生认识社会环境,适应社会就业发展,满足社会就业需求。校企合作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学生结束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以后,与学校进行协同合作的企业也为高校毕业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对合作学校的应届生进行择优录取,这不仅利于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学校提高在高校同台中的竞争力,扩招更多高质量水平的大学生,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毕业即失业”的就业相关问题[1]。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无疑是对高校、企业和学生都有诸多益处的良好竞争机制。
        此外,双创元素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融入过程中,校企合作培育的高质量人才也满足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优秀人才的大量需求,解决了当今社会应届生就业时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不能及时适应就业岗位的困难,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能充分注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让我国经济充满活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2 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高校应当让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但是,在学生满足具备能力的同时,高校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政课程教育。目前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作用下,不少学校已经加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各大高校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相关创业竞赛,但是,高校教师在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会造成学生自身知识能力与道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在具有高水平创业实践能力的同时道德水平底下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家庭的损失、学校的损失,更加是企业和社会的巨大损失。高校缺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会导致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难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道德观念。


        2.2 企业就业岗位储备机制不完善
        企业在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过程,往往会出现没有完善好就业岗位储备机制的问题,例如,企业就业岗位数量不足以补全高校大量毕业生的就业缺口,这就会导致大量在校企协同过程中在企业实习过的学生因就业岗位问题而放弃在本企业就职,这就会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以及大量高校学生失业问题,甚至对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学校招生。其次,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待遇机制也常常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薪资待遇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不能满足生存生活需要,尤其对某些具有高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校学生来说,薪资待遇问题严重往往会导致企业人才的外流,从而造成企业社会竞争力下降、经济损失严重。不仅如此,薪资待遇问题还会使得高校对企业的信任感降低,导致双方利益冲突,甚至使企业丧失与更多高校的合作机会[2]。
        2.3 高校对学生的双创相关内容培训效果不佳
        高校虽然在双创元素融入校园过程中做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能在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但是许多学生在面对一系列双创活动会觉得手足无措,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不到位,或者在进行对学生双创精神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率的措施,导致学生对高校采取的培训措施采取不重视的态度,进而无法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应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制约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这样的问题不仅导致了高校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也使学生难以具备符合企业创新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为此,高校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相关内容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育学生双创精神应该充分落到实处。
3 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在保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与双创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也就是说,高校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思政教育同时,结合与企业的合作实践,培养学生具有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感受当代社会企业文化思想的魅力。例如,高校要在切实落实好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关的教学课程以外,还要把企业精神文化的案例融入到教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紧跟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让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引导学生激发强烈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的精神。
3.2 校企加强利益合作
        校企协作育人过程中,要采取合作共赢的态度,把校企双方利益实现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校企协作育人的效率。例如,高校与企业进行沟通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对学生的培养和给予学生最大的好处,以“立德树人”为标准,让学生在得到充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保障学生的自身利益,让校企利益以及学生利益在双创融入过程中得到最大化,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新型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使我国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增强我国国力。
3.3 高校对学生进行高效率培训
        高校要想学生能具有完备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3]。例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必修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参与相关赛事活动,让校企全面挖掘高校在校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以方便进一步对优秀学生进行深度培养,塑造大量具有创业潜能的优秀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学校教育中解决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
        结束语:综上所述,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仅需要高校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培训,还需要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实践塑造。校企之间要打造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校企良好的协作机制中得到全方面发展,使得双创元素充分融入到校企协作中去,从而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制度改革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邝邦洪,赵复查,张松峰.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理论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6):93-98.
[2]刘朝晖.校企协同育人环境下的高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探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4):60-63.
[3]刘引涛,陈会玲.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39-41.
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双创元素融入校企协同育人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020800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