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俞越
[导读] 中职音乐教学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俞越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中职音乐教学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学生对教学知识缺乏兴趣、整体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依旧存在。将传统音乐带入到中职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丰富音乐课堂的表现技巧,改变音乐课程的授课形式,能够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本文从中职音乐教学活动中寻找切入点,思考如何将传统音乐带入到中职音乐教学工作当中。
        关键词:传统音乐;中职音乐;融合;策略
        传统音乐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气息,将其带入到中职音乐课堂当中,能够构建多元化的音乐表达体系,使学生从民族、情感、艺术的角度看待音乐作品,而不是将音乐材料视为单纯的教学元素。围绕传统音乐文化讲音乐课程,在现实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感知音乐、创造音乐的载体,能够加快中职音乐课程的进化。
        一、中职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学生脱轨
        受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同步影响,在中职音乐教学活动中,以“唱”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现代网络信息流的冲击之下,短视频、网络渠道、互联网资源等材料刷新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比以“歌唱”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希望借助乐器、现代设备等形式将音乐作品表现出来。当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发生了变化,重新规划音乐创作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大部分教师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模式中,并不愿意对中职音乐授课形式进行调整:一方面,中职音乐课并没有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当中,学生不用考试,教师的负担自然也会随之降低,教学制度上的宽松为教师提供了“止步不前”的便利[1];另一方面,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导入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如乐器独奏、纯音乐展示等,在教学之余,教师根本无法抽调足够的精力完成教学指导任务。学生想学的,教师已经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想要将其引入课堂,则需要面对资源商、精力上的困扰。
        (二)学习学习兴趣较差
        受教育者的第一表现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热情,更影响到未来的教学质量。对于中职音乐教学活动来说,如果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教学知识感兴趣、对教学理论感兴趣的良好意识,整体的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但在中职音乐教学活动中,最为明显的负面问题就是学生的“漠不关心”,在教学指导环节,学生并不会对“非考核课程”投入更多的关注,在学习乐理、旋律等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并不会提出对应的技能考核要求,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于教学工作抱着“可有可无”的轻视态度,对现代教学活动缺乏重视;加之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中职学生们很难在音乐品味、创作风格上接受有关音乐作品[2]。音乐创作形式单一、音乐表达技巧单一,这一系列问题正在成为困扰中职音乐课程顺利开展的“元凶”。
        二、传统音乐文化在中职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情感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
        由于对专业的音乐教育及表达体系缺乏了解,大部分学生都会将音乐课程视为“娱乐课”,在教学指导活动中,其并不会尝试在情感层面接受音乐教育与有关音乐作品[3]。这种落后的音乐教学体系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指导环节,学生并不愿意主动接受音乐教学活动,“唱”是学生对教学任务作出回应的唯一方式。
        利用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更好地消除学生对于音乐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实现音乐教育与课堂教学的互相融合,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机制。在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可尝试借助传统音乐文化表现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哪些歌曲中包含着情感?由于对音乐作品缺乏了解,在“情歌”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列举出众多以“爱情”为核心的音乐元素,但对于友情、爱国、奉献等歌曲,学生并不能及时作出回答。教师可结合传统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从李叔同的《送别》到经典的爱国歌曲《祖国不会忘记》,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在对词、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新的音乐学习体验:《送别》曲调柔和,以“长亭外,古道边”取景,展现了旷野之下的分别,是词曲中人物情感的直白表达;《祖国不会忘记》则以合唱为演唱形式,用“我是哪一个?”和“祖国不会忘记”进行设问和解答,展现了作者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借助传统文化完成情感的多元表达,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并分析作品的情感内涵,将“旋律”层面的教学活动转移到“情感”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解读音乐作品。
        (二)技能训练作用,促使学生“乐于学”
        对音乐教学活动没兴趣是中职音乐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当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学生的活动需求背道而驰,学生很难产生参与音乐教学工作、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的良好欲望。教师可在教学环节合理利用传统音乐文化,借助带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训练自身的音乐技能,使其形成“乐于学”的良好素质。
        教师可尝试借助民族音乐活动开展技能训练工作,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互动联系起来,重新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在教学环节,可尝试将东北大秧歌、二人台、竹竿舞等音乐活动形式带入到课堂当中,要求学生提前准备或制作相关活动材料。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借助“舞蹈活动”来表现音乐,借由肢体的配合加深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无论是东北大秧歌还是竹竿舞,其都对受教育者的肢体协调能力、声音捕捉能力、节奏把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可围绕有关活动开展音乐互动:在练习活动中加入锣、鼓、响板等带有较高辨识度的材料,在训练环节,利用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确定鼓点与舞步。当完成基础练习之后,可尝试逐步导入完整的练习曲目,对学生的有关技能发起针对性的训练,解决技能训练、互动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借由“玩”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为学生创造表达音乐技能的缺口,才能填补中职音乐教学的空白。
        (三)互动沟通作用,促使学生“专心学”
        互动在中职音乐授课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借由互动,学生能够向教师表达诉求,教师也能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调整。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音乐知识过于专业,当教师尝试与学生围绕教材开展互动时,音乐积累水平上的差异将直接破坏学生的互动欲望,影响正常的互动进度。
        教师可借助传统音乐文化与学生开展互动,依靠既有的音乐载体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激发其音乐表现力与学习热情[4]。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围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品进行互动,如乐器教学,教师借助二胡、葫芦丝、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与学生进行互动,要求学生对有关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分,感悟乐器中的音乐情感。在这一环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乐器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关注乐器的音色、音质,部分学生则重视如何利用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音乐作品。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诉求不同,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可借助乐器的演奏技巧、经典的曲目篇章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也可在班级内开展乐器独奏竞赛。在传统音乐文化的支撑下,教师与学生能够打破“互不往来”的尴尬局面,提高音乐课程的授课质量。
        结语:
        传统音乐文化是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全新要素,在尝试应用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可从情感、作品、乐器、音乐生活等角度考虑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利用音乐开展互动,借助音乐完成教育指导,将传统音乐文化转化为教育、互动的载体,才能全面弥补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短板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芳. 中职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式探究[J]. 文学少年, 2019, 000(018):P.1-1.
        [2]闫明. 浅析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中职声乐教学[J]. 神州, 2017, 000(031):121-121.
        [3]朱博. 关于中职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思考[J]. 孩子天地, 2020, 000(009):P.234-234,237.
        [4]杨琼. 浅析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中职声乐教学[J]. 黄河之声, 2018, 000(006):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