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参与型欣赏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熊君杰
[导读] 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
        熊君杰
        (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 浙江衢州 324002)
        【内容摘要】  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音乐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欣赏教学的一些不当的方法造成“师生无交流”等教学现象,致使欣赏教学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实际,探究构建参与型欣赏教学课堂,从“识要素——明主题——入意境”着手,打开一条以“参与”为主的欣赏教学有效途径。
        【关键词】  欣赏教学   参与   策略
        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屡出“怪像”。?
        一、越位,欣赏课现状分析
        愁状一:教师“主导”与“主体”越位
        教师和学生,课堂永远的主角,分担着“主导”和“主体”的角色,这两者的关系是何其的微妙,以致稍有不慎,就造成了“越位”。教师“主导”角色的越位表现在对欣赏作品的“侃侃而谈”、 “行云如水”般的表述也足以让学生崇拜,却形成了一味主观向学生灌输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
        愁状二:多媒体“辅助”与“欣赏”的越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与我们教学相匹配的资源日益丰富,让我们的课堂精彩起来,但面对如此“精彩”的感官享受,让学生仅仅是作品对学生维持在通过音响、画面产生单向的情感影响。由于小学生兴趣特点,本身被丰富的多媒体手段所吸引,其实是神游于音乐之外,没有真正进入音乐欣赏之门。
        二、参与,开通欣赏课之道
        经过学习和探究,笔者发现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参与”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师则是情感体验的主导,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它的优势在于完全释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激起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音乐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型课堂结构的构建,不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突破,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从“识——明——入”等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策略入手,开通有效欣赏的通道。
        (一)识要素,揭开作品表象
        1.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思想和感情内容的重要手段。旋律的雄伟或温柔、优美或苦涩、舒缓或跳跃,都是为表现不同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服务。旋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音乐的基本性质,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旋律,从而理解作品内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靠听觉去感知,去认识音乐。旋律的掌握,除了基本的“听”的感官,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画”的视觉和触觉感官。旋律的起伏,让学生用线条或者图谱参与到课堂中多感官,调动感受音乐中的音符,曲线的纹理,感受其中的美妙。
        2.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包含音的强弱和长短两层意思,也是表现音乐形象和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节奏的强弱不同以及急促和舒缓的不同,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思想。节奏中一个小小的差异,就能造成旋律的不同个性。一个欣赏作品必定包含着各种节奏要素,让学生关注细节,表现细节,对欣赏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二)明主题,直达作品核心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关注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能明确辩认主题重复和变化,用哼唱的方式唱主题,熟悉主题音乐的方式多种多样,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哼唱主题,有利激学生发审美情趣。哼唱避免了繁琐而枯燥的识谱,降低了难度,学生很轻松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及音乐风格上。


        (三)入意境,升华作品精神
        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常常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加以说明和阐释。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也说:“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让学生对作品展开联想和想象,更能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1.想象,创造意境之美
        【案例描述】《水乡》教学片段
        (1)师: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比较喜欢的一首乐曲,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画出怎样的一幅作品?
         生1:我会画一幅春意盎然、百花开放的春天的画。
          生2:我的画中,有荷花,有池塘,还有一个吹笛的小牧童。
          生3:我将画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表现江南特有的柔美景色。
        (2)师:同学们说的真美,这首如诗如画的乐曲有着一个诗一样的名字《水乡》,让我们再次随着音乐,走进江南,去体会江南那温婉柔美的风情……
        整节课,学生在老师优雅语调的引导下,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自己所构建的意境中,如痴如醉,在意境中完全进了诗情画意的江南,可谓美不胜收。想象,让学生养成对音乐作品具有了个性的见解,这不也正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吗?
        2.延伸,升华意境之美
        这里的延伸,是指对欣赏作品的补充,是知识的一个延伸,更是情感的一个升华。如维瓦尔第的《春》就选自他的《四季》,在对《春》进行了充分的参与体验后,将内容延伸到《秋》、《夏》或者《冬》的聆听体验上,再如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中的《羊肠小道》与其他四个篇章的对比体验等等,这是一种音乐对比,更是一种情感升华。
        三、活力,参与型欣赏教学的实际成效
        笔者通过实践证实,构建参与型欣赏教学的课堂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有效地实现欣赏活动的有效化,养成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乐曲音乐元素的关注,实现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主动尝试、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使学生成为音乐欣赏活动的主人,让音乐欣赏活动真正地“活”起来。
        (一)参与,让学生表现精彩纷呈
        课堂上注重参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慢慢习惯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在不断地表现活动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大胆表现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这些有趣的参与活动充分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创作力、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协调能力。
        (二)参与,让教师素养不断提升
        实践中,教师形成了许多与新课标相符合的教学观念。首先在教材观的理解上,教师从原来只注重课本,教参拓展到渗透相关音乐文化和相关乐曲的教学,丰富了欣赏课的内容,为学生参与音乐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次,在学生观的理解上,能更好地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交流信息、表现音乐,从而接触、感受和理解音乐。第三,促使教师更为广泛的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吸取更为有养分的“营养”,做到博学广益。
        (三)参与,让音乐课堂洋溢活力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中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当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这些情感因素便在教学情境中被激活了,并以情感信息的形式,在师生间发生流动,从而形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动态网络,提高了学生情感参与度,使情感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认知过程与情感发展同步,使学生的生命涌动,充满力量,使得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马达 《体验音乐,创造音乐》,《音乐研究》  2007年第3期
                         2、《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8——2011年期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