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研员的教学研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孙华芬
[导读] 假如说中小学生教研体系是我国教育行业发展最突出的推动力
        孙华芬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十八连山镇雨汪中学  655500
        摘要:假如说中小学生教研体系是我国教育行业发展最突出的推动力,那么,广大中小学教研员势必就是推动教育改革最坚强的后盾。在改革趋势不断出现变化的如今,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目前,教研工作人员应当怎么角色定位,怎么自我发展,怎么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等等,论文针对这一话题进行探究,意在推动我国中小学生教研体系的发展,提高教研员的教育研究能力。
        关键词:提高  教研员  教学研究能力
前言:教研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就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相互连接。所以,通常都需要教研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研究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同时具备一线老师的综合教育能力,此外,还应当要求教研工作人员具备将研究先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化成为老师日常课堂教育活动开展方式的能力。这种多方面的能力需求必将形成一个令人生畏的能力要求制度。
        一、完善知识结构为研究基础
        知识构架是指一个人经历了专业学习训练之后所具备的知识构架与结合模式,主要体现为不但有深入且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有具备涉猎广泛的知识面,具备事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最科学最有效的知识构架。一个教研工作人员想要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就需要不断健全、优化、丰富自身的知识构架。第一,教研工作人员务必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将自己的知识库健全,坚持不懈的学习新知识,维系自己对新事物的了解热情,将各类知识及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库,对新知识开展分类,总结,归纳进现有的知识构架。第二,应当反复重新学习教研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例如学科专业知识点、学科教育法知识点、教育科研知识等等,确保教研工作过程能够及时获取、有效应当有关知识点,促使教研工作制度维系清晰、简洁、顺畅以及有效。第三,教研工作人员在对于教研工作的新责任、新课题,应当及时补充自身有关的知识点与学问,填充知识构架中的缺点,例如新课程改革所包含的课程理论知识点,教育评估工作中所包含的教育统计学知识,课堂教育改革所包含的国内外当代教育知识[1]。
二、要以“服务”“指导”为研究导向
        教研工作职责在于“研究”、“服务”、“指导”。研究是基础,没有深入的探究,是无法十分有效的服务与开展针对性的引导。教学研究的能力极大程度上体现在于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服务开展的如何,对中小学老师专业成长指导的如何。服务科学深入,符合学校发展需求,引导合理,符合老师的需求,教研能力就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教育探究是实用性研究,教研工作人员不应当只停留在象牙塔似的房间中进行理论性的学术探究。教研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教育中、深入师生之间,应当以学校、教育、老师的需求与综合发展作为自己所探究的核心与目标,应当以学校教育改革的难题,老师教育实践之中存在的困惑作为自己探究的关键所在;应当提供真实、专业、高效的服务与指导作为自己探究的总结点。

应当加强服务、指导观念,应当在选题、立项、设计方案、探究落实、探究评估、方案调整、总结结果等许多研究流程中综合全面考虑服务、引导角色的各类缘故;应当加强探究成果的具体效果,应当以学校与老师的发展、成长来检测探究效果,通过学校与老师的满意程度来评估探究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学校与老师对教研工作人员的探究能力的评估,最后是需要从教研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在落实服务、引导两项职责上真正意义上构建出专业权威性。
        三、重视听课评课工作
        1.教研员要重视听课评课工作
        一堂课之中应当具备教育的有效性与实际性,重视“效果”。而这个“效”应当针对学生来说,辨别是否有效果,应当从一个学生在上课与下课之间有什么样的发展,做到了哪些之前不敢不会做的事情。教研工作人员看课通常重视以下几个点:教育目的的设计、教育过程的布置、教育目的的落实等等。看教育目的的设计是否定位明晰;看教育流程布置是否科学。什么是科学就是要实现充分的输入,而这个输入不是指老师占据大部分时间进行课堂教育,而是学生通过感受的形式,去沉浸、感受,在充足的语境之中进行反思与学习,这样才算是输入的有效、科学、全面。另外,还应当看输入之后是否出现内化,什么是内化就是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东西进行掌握与使用。一些教育所涵盖的知识内容众多,可是,学生吸收内化的输出量并不是很理想。看学生在学习完成后是否实现了预设的教育目的,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指标:第一是学习态度,学生是被动还是主动参与,第二是广泛程度,是只有少量学生参与还是整个班级都参与其中;第三是深入程度,学生是简单机械的回答几个简单问题,还是从语言、思维、情感各个方面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带动自己的口、脑、眼、手去做一些事情。此外,还应当重视老师的教育示范是否合理,引导性语言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是否全面考虑了学生的承受性,促使学生开展更多的体验与动手操作。应当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中,从不懂到懂的效果[2]。
四、明确自己的定位
        教研工作人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家,而是学科专业老师。相比较来说,一线老师是在课堂中与准备过程中进行教育探究,而教研工作人员则是在听课评课、收集资料、剖析资料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探究。具体就是教研工作人员起到了学术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价值,也可说教研工作人员是基础,链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课堂教育实践。这在教研活动开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3]。
结语:教研工作人员与一线老师的新型关系必将对教研工作人员的工作形式、方法造成严重影响。有效的新型关系促使教研工作人员汇集了许多研究资源与力量。进而提升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可云, 杨鑫. 教研员区域信息化教学引领力发展的U-D-S-P路径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2).
        [2]弓菊平. 学习先进理念 创新教研方法——山西省学前教育教研员能力提升培训有感[J]. 山西教育:幼教, 2019, 000(004):44-45.
        [3]董连春, 何伟, 苏傲雪, et al. 扎根民族地区践行教学改革——记"西藏与四省藏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优秀学员的思考[J]. 中国民族教育, 2019(6):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