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钻研之帆,开进取之花 ——《咬文嚼字》教学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马丽杨
[导读] 尼采有言:“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马丽杨
        深圳市石岩公学  518108
        尼采有言:“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我常常会想,究竟是何等精神,才会成全成功背后无法丈量的深度?叩经问史,朝山谒水,方于《咬文嚼字》中听见回答的声音。
   朱光潜先生于《咬文嚼字》中运用严谨而不乏亲近的笔调,列举古今文学,为我们展现出作文,做事,做人都应有的“咬文嚼字”钻研,进取之精魂。其间所描述的郭沫若先生丈量两字的事例及唐代诗人于“推”,“敲”二字的抉择,更是让我们了解到作文的不易,同时也引发着我深沉的思索。
        不可否认,当代青年人对于学业懒散,荒滞的态度并不罕见。朱光潜先生曾于另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借鹰隼锐利之眼,将其斥为“横态性木偶”,毫无热忱,毫无崇高与敬仰,即赫尔曼黑塞笔下所指摘的“思想体制化”。“思想体制化”毒雾的弥漫,钝化了青年对于好文的感知,弱化了人们钻研的精神,软化了社会对于盲目风气的警惕。

更糟的是,倘若在“思想体制化”的精心设计之下,懒散,荒滞的现象不那么扎眼,在社会成员中逐渐获得理解,得到认同甚至可以追随,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难免被消解,一个时代的风尚难免被侵蚀。
        在这个最美与最“牛”转型的社会,在这个最好与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价值选择。“咬文嚼字”的精神更是时刻警钟在前,时刻提醒我们应致敬致力研学,敢于进取的先古,而不是活得盲目苍白。
        通过此文,我以为“如何超拔于物欲和感官,得实体与营养的未来”这一问题有了定论。作为青年,可以借鹰隼锐利之眼,剖开文字的真境实例,有选择,有思想地去阅读,而不被妖艳可人的灼作眩晕。而在积淀,北大有个传统叫“沉潜”,沉入文字的内在,潜入人生幽微百态。只有做到沉潜,获得“咬文嚼字”的精神,才能真正“得实体与营养的未来”。
通过此文,我们不仅可以得到作文,做事,做人需要拥有的“钻研,进取”之精神的认知,通过思考,更能收获于成长,于社会中如何做好,为什么做好的感知。
而今,当高楼大厦在中华大地上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然耸立,这样的大厦,需要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去建设,让每个人都为之添砖加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