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李梦尧
[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梦尧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8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因此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本文探讨通过丰富教学模式,拓宽教学资源等方式,提高师生教学和学习积极性;并针对目前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人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各种挑战,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愈发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综合了传授知识、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即缺少实际有效的实践,因此并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1]。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展开,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其工作实效性、提升工作质量的要求和重要保证,有利于为全面发展新时代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2]。
一、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仍然集中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培养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形成并固定,且自身已经具备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并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而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部门,为学生解答心理疑惑,调节心理冲突,以达到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的目的。但由于重视度不够,学生通过实际咨询解决问题的案例较少,近年逐渐增多。调查发现,约有一半以上学生认可和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但其咨询方式仍以传统面谈形式为主,辅以线上咨询;而常用的解决方法也是以认知疗法为主,辅以心理行为训练和精神分析疗法,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咨询需求[3]。再加上受咨询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影响,学生不能从中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法,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这些原因都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需提升,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尤其对高校教师来说,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水平,还要具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用积极的思想和语言影响、感染学生。而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抓错或找不到教学重点的情况,使课程的吸引力下降,理论的渗透性也不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必须重视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以及咨询服务等板块,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高校已经逐渐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且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平台建设存在在线咨询服务人员不足,相关课程教学资源有限,且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平台保障机制和协调处理议事机制等不够完善等问题,仍需不断优化。
(三)教学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教育知识和提升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探索,促进健康成长。但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和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比较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面授形式为主,且教师偏向相关知识传授;而常常会忽略积极情绪的情感体验或心理问题的探讨分析,而且学习资源,尤其是线上学习资源相对缺乏,课外指导环节也比较薄弱。部分学校也有开展如心理知识竞赛、知识辩论以及心理涂鸦等活动,或者通过开展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活动具有明显的套路化、公式化特征,与真实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差距,也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需要,更没有对其开展相应的思维训练和行为纠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果也不理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创新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明确教学目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对学生尤其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预防心理疾病,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体现了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整体教育状况。
        其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了解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加深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增强其对教育内容、实施对象和专业的认识,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学校带领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下,逐渐形成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此外,学校还可拓宽教师招聘途径,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创新教学模式
        为满足当下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需求,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和我国教育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新年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4]。教师实际备课时,要参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选择学生有兴趣、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引进、创新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增加师生互动,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重视讲授、情感和活动体验、分享以及教学反思整体教学活动,任何一环节都不能忽略。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作用,拓宽学生教学资源,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创新教学模式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 “慕课、翻转课堂以及体验式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5]。其中慕课是指通过生动、形象、简短的慕课形式传授传统碎片化的知识,合理利用网络慕课资源。翻转式课堂是指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学习,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再进行点评,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体验式课堂是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和反思总结,并指导学生开展行为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实现教学工作知、情、行三方面的统一。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教学和校园环境
     教学环境和教学基础设施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可为学生建立咨询室、发泄室等,适当加大教学设备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基础保证。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师生课堂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各种智能设备和软件。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环境。同时通过校园贴吧、论坛和官方网站,或者微信、微博、APP等多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起集服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同时通过完善各部门议事协调处理平台、建设心理教育专家团队、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或者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此外,为预防大学生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事件,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异常动态监察机制,建立畅通的心理问题信息反应渠道,给予学生积极支持,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提高其处理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6]。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康成长,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是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培养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成长和心理特点,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丽丽,王文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调查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0,34(2):146-148.
[2]俞静.高职院校课程本位教学圈模式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51-54.
[3]李同法,张禹钰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106-107.
[4]于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卷宗,2019,9(34):228.
[5]裴菁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福建茶叶,2019,41(9):95-96.
[6]马薇薇,王哲.后现代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30-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