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上京蒲与路的教科文卫事业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赵文生
[导读] 金代,由于大量中原等地汉民被掳到金源内地,地处北疆的上京蒲与路
        赵文生
        (黑龙江省克山县 161600)
        金代,由于大量中原等地汉民被掳到金源内地,地处北疆的上京蒲与路,在教科文卫诸方面都呈现出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
        一、教育
        金世宗以女真学和汉学两个系统,从中央国子学到地方府、州、县各成体系。
         “策论进士,选女直人之科也。始大定四年,世宗命颁行女直大小字所译经书,每谋克选二人习之。寻欲与女直字学校,猛安谋克内多择良家子为生,诸路至三千人。……。十一年,始议行策选之制,至十三年始定每场策一道,以五百字以上成,免乡试府试,止赴会试御试。且诏京师设女直国子学,诸路设女直府学,拟以新进士充教授,以教士民子弟之愿学者。俟行之久,学者众,则同汉进士三年一试之制。”[1]当时,蒲与路设置女直教授一员。来自蒲与路各谋克的学子,齐聚于乌裕尔河(今名)畔的二克山(今名)脚下,咏诗诵经,开创了本地区教育的先河。
        金廷在全国二十二处设有府州学,其中就有蒲与路女直府学一所,“凡取国子学生、府学生之制,皆与词赋、经义生同。又定制,每谋克取二人,若宗室每二十户内无愿学者,则取有物力家子弟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者充。凡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季月私试如汉生制。”“凡府试策论进士,大定二十年定以中都、上京、咸平、东平四处,……。凡上京、合懒、速频、胡里改、蒲与、东北路招讨司等路者,则赴会宁府试。”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在蒲与路城的蒲与路各谋克学子,奉命赴上京会宁府策论进士。
        至于学校规章制度,则有“遇旬休、节辰皆有假,病则给假,省亲远行则给程,犯学规者罚,不率都者黜。”[2]
        二、科技
        蒲与路的科技发展主要体现在手工制作技术的飞跃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达到了本地区古代史的高峰,深刻地展示了中原中原百工技艺之人与土著居民共同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图景。透过金代遗物,可以看出金代蒲与路的农业、手工业规模、种类、特点、思想意识、制作水平及其科技含量。
        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北乡更好村(原更新村境内)发现的铁矿渣,说明这里在金代是个冶铁作坊。在其附近出土的的七个连插在一起的铁铧,为目前资料所仅见,反映了作坊工匠具有很高的科技创新技能。
        三、文化
        1.音乐歌舞
        女真族在婚丧嫁娶、宗教祭祀、酒席宴会上都用“女真本曲”的歌舞形式来表达,在求婚论嫁方面,“其贫者,则女年及筓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也、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未纳之者,即携而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 以告父母。”[3]
        当时流传于金源的乐器有箜篌、琴弦、阮、笙、琵琶、箫、篪等,乐舞内容有奏乐、吹笙、琵琶演奏、舞蹈等。
        在蒲与路辖区内的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横山村金代古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汉白玉乐舞浮雕石幢。石幢分为六形石制顶盖、柱状八面体和三檐头雕刻三部分,通高42.5厘米,直径34厘米。八面体是由八个画面组成的,每面宽15厘米,在幢身的每面体中刻有一个略凹的圭形小龛,每个小龛内雕刻不同姿态的舞乐人物浮雕一个。
        舞乐浮雕人物共八个,分别是:一人呈坐状,怀中抱一箜篌,略侧身,双手放在琴弦之上,做奏乐状;一人双膝跪卧,怀中抱一阮,做弹奏状;一人双腿叉开直立,双手抚一笙,做吹奏状;一人呈坐卧状,怀抱琵琶进行演奏;一人双腿弯曲叉开,双臂展开,双手上翘,头略偏左扬[4],做舞蹈状;一人双腿叉开直立,双手做击鼓状;一人双腿直立,双手握一篪,做奏乐状;一人双腿盘坐;双手握箫,做吹箫状。
        这幅舞乐石幢,人物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手舞足蹈,充满一种舞乐悠扬的情调,再现了八百年前蒲与路等地乐声缭绕、歌舞升平的景象,是当地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乐舞浮雕石幢中使用的乐器全部来自中原,就连其中的歌舞乐工也有可能是来自中原等地的汉人。
        2.舞台戏剧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和哈尔滨市阿城区各自出土了一面内容相同的舞台人物镜,所反映的舞台艺术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出现在黑龙江流域的。


        海伦市出土的舞台人物镜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有一个四角钻尖式小戏台,亭内有一妇人抚琴,亭外是一个舞蹈状的人物。这是我国早期舞台戏剧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蒲与路等地有可能是我国舞台艺术的奠基地之一。
        3.雕刻艺术
        蒲与路辖区境内出土的雕刻,主要分为石像雕刻和铜像雕刻。
        蒲与路的墓前石仪图雕像有:位于克山县河北乡新发村金代墓葬群址,墓前原有石桌1面,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石猴各两尊和半截石碑等,至今仅存残损石人、石羊各1尊。残损的石人呈站立式,上身残高68厘米,宽50厘米,厚30厘米,肩上有一环带,两臂在胸前弯曲,双手抚剑,下身仅存两脚,剑身置于两脚间;石羊呈蜷耳式,已无头,全身其它部位完好。前身高85厘米,后身高52厘米,身长92厘米,宽30厘米。[5]在黑龙江省北安市胜利乡新安村遗址通往口门子的小道旁两边,有一具火山岩半身人像的半成品石雕,头部已被破坏,残高80厘米,宽30厘米。1976年,景爱等人在黑龙江省北安县(今北安市)乌裕尔河沿岸搞文物普查时,中共城郊公社长青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喜凤向其透露,五十年前在大队办公室所在地发现石猴一尊,高1尺5寸,下有四方底座,底座高约4寸、宽约8寸。
        此外,还有就是克山县古城镇民和村出土的石雕,伊春市金山屯区横山村金代古墓中出土的那件乐舞浮雕石幢。
        张泰湘认为,石雕是金代艺术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制和风格与宋代同类作品相同,但工艺却比宋代粗犷而笨拙。[6]
        金代,随着佛教在黑龙江流域的兴盛,铜制佛像的雕刻应运而生。在克山县古北乡改革村(原东北村)出土的男女铜佛,造型古朴大方,形象逼真。在克山县双河镇中心村发现的平板龛式铜佛,造型独特,堪称精品。通体黑绿呈站立姿态的女铜佛和赤身裸体的男铜佛,从他们的形态看,蒲与路居民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审美水平,还有一定的健美观念。
        4.民间文学
        帽儿山位于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斯克区波雅尔科沃村西8公里,距离黑龙江2公里,是一座海拔15米(有的地方甚至更高)的大山岗,四周沼泽纵横。[7]
        关于帽儿山来历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的《阿穆尔州考古图资料》(载于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等著:《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与方志学会论丛》<选辑>),一个是杰列维扬科的《黑龙江沿岸的部落》。
        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搜集的民间传说
        帽儿山的名称来源于满族人和鄂温克族人的民间传说。相传古时候曾有一位托伊昂(17至19世纪雅库特人的部落首领名称)率领大军至此,命令部下堆起这座土山,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山城。因为当时人们用帽子运土造山,故称帽儿山。
        杰列维扬科搜集的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有几位视力模糊甚至分辨不出松鼠和紫貂的衰翁,勉强想起从爷爷们那里听来的这件事:强大的达斡尔人不向任何人交纳贡赋,并拥有马匹。那时,在帽儿山这片平原上有三位皆为王公的同胞兄弟,两个弟弟年纪幼小,所有土地都由哥哥统辖。后来两个弟弟长大了,也想得到无限的权力,兄弟们终于分开了。一个弟弟同自己的族人定居在现今的诺沃彼得罗斯基田庄附近,另一个弟弟同自己的族人定居在正对着戈列什金小溪的悬崖之巅,而哥哥仍住原地。兄弟几个都开始加强自己的领地。哥哥在三个王公中实力最强,常以统辖部落多而自傲,于是把所有臣民都召集到平原上,命令他们每人用帽子装满土倒在指定的地点。帽儿山就此形成了。
        四、医疗卫生
        女真人“其疾病无医药,尚巫祝,病则巫者杀猪狗以禳之,或用车载病者至深山大谷以避之。”[8]
        随着中原文化的北传,在蒲与路城设有“医正一人,医工八人”,并置有医院。[9]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卷五十一;
[2][元]脱脱等:《金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一》卷五十一;
[3][宋·金]宇文懋昭:《太金国志·婚姻》卷三十九;
[4]此为吴文衔、张泰湘、魏国忠《黑龙江古代简史》中的说法,庞志国《从出土文物看金代女真族的乐器》(载自《博物馆研究》1985年第3期)一文作“头略偏右扬”;
[5]孙剑平:《克山县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6]张泰湘:《黑龙江古代简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7][苏联]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等、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译:《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与方志学会论丛》(选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第1版,第71页;
[8][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三;
[9][元]脱脱等:《金史·志第三十八·百官三》卷五十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