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赵娜
[导读] 读史使人明智,民族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沉淀,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关乎国运兴衰、民族兴亡。
        赵娜
        天津市蓟州区尤古庄镇人民政府(天津市蓟州区,301900)
        摘要:读史使人明智,民族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沉淀,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关乎国运兴衰、民族兴亡。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当代,正确的认识历史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唯物历史观,以史鉴今,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牢记历史使命,不断向前迈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在当代,坚持正确发展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应当坚持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在正确历史观的引导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找寻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沿着胜利的方向前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中国梦。
一、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党和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成果,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改革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不断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发现历史规律,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践行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新常态,承担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1]。要应对这些困难,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用的规律,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一)优化治理机制,丰富了现代治理体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建设,传统的社会管理机制已经不再适用。根据新的要求,社会治理机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成分也十分多样复杂,这就导致城市治理工作压力增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而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引领,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新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的管控力度,减轻社会治理压力,提高治理效率。
(二)完善了治理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发生了诸多变化,基层治理逐步下沉,逐步延伸到群众身边,因此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对公共利益,公共产品服务质量等都提高了重视程度。在此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体现党组织的服务理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求社会治理的工作人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了解群众的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优化岗位设计分配专业人员,确保社会治理无死角和高效率,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在群众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党组织形象。
(三)化解治理价值困境
        虽然我国在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社会基层治理复杂多样,目前来说仍存在诸多的难点。通过分析现行的社会治理工作,可以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综合素质不高,职能定位不清,群众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有的基层党组织过于依赖行政权力,思想政治素养不高,在工作中忽略了群众这一中心。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治理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作用,实现重心下移,提高党组织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地化解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各个困境,实现党组织和群众的直接联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党建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建设
        在实际的工作中,社会治理工作需要坚持党组织的引领,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将政治功能放在首位,开展各项工作建设,从而实现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在社会治理的各部门的工作中,需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认识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首先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开设党建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学习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树立坚定的党员理念,引导他们遵守组织纪律,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强红色基地的建设,整合城市的红色资源,建立红色地标,增强党组织的福利和感召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社会治理进行创新时,需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根据社会治理的需求,创新现有的治理格局,健全相关制度和体系,引导居民参与到其中,发动社会居民和社会力量,实现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
(二)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奠定治理基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可以从引领机制这一方面入手,创新相关的工作机制,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奠定良好的社会治理基础,建设规范有序的社会运行格局。首先可以构建以三个公共为核心的街道职能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作融入到街道工作中,能够强化街道治理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职能,基于此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体系,实现街道治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其次可以建立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实现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3]。充分加强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整合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主协商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推动党组织群众路线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真实高效的服务,也改善了社区治理中的困境,获得了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还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构建党建工作联动机制。在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时,应当认识到社会力量,在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其中,通过联合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实现工作上的联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辅助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高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三)强化队伍支撑,推动功能优化
        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还需要强化党组织队伍的建设,优化各项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力量支持。首先是要根据社会治理建设的需求,完善干部标准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基层干部选拔机制,对党员干部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并开展积极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坚持干部标准,落实规章制度。一些资深党员应当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基层干部队伍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持;其次,做好优秀党组织的建设,成立先锋队。通过个人自荐,机关选派等多种方式,选出优秀的党员干部并进行重点培养,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交流会等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一先锋队的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处理好各项事务工作,并利用先进创新的思想影响群众[4];第三,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吸引诸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例如大学生、志愿者等等,鼓励他们参与到农村扶贫建设、西部计划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后备人才的价值和活力,优化党建工作的各项功能,提高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实现社会治理工作的创新。
四、结束语
        回望中国70年的发展历史,是无数共产党人坚持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引下,在对历史教训的反复思考中,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不断奋进、勇攀高峰,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铸就了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历史,分析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努力拼搏,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姜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和显著优势[J].治理研究,2020,36(5):5-10.
[2]师喆,许超.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J].学习与探索,2020,(6):53-62.
[3]薛焱,张梦婷.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构建的三元维度——基于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37-41.
[4]宋晓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视域、过程逻辑和经验启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27-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