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徐佳
[导读]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徐佳
        (盐城工学院 机械优集学院,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优势互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统一,要坚持育德和育才相统一,要坚持价值传播与知识传授相统一,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育人新路径,努力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
引言
    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探索的课题。而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与从事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高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效协作和互补,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现针对新形势下辅导员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观点和意见,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可替代作用,深刻地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正是基于此,教育部门及时响应国家号召,下发一系列条文,其中包括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要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可以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可见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之路的殷切希望以及势在必行的决心,因此,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是必然之举。
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意识不强
        目前,部分高校辅导员同专业课教师在工作思路上,大多局限于德育工作范围,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在实践中更是各自为政,造成了“两张皮”的弊端。思政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应为教书授业,即侧重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而课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辅导员的任务,并非自身职责所在。其次,思政课教师受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较大等问题的影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与思政相关的知识,使得思政工作很难形成与专业之间的紧密、深入且有效的沟通和配合。
        (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保障制度不完善
        “三全育人”理念下,为了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保障制度。但是,目前高校对这方面工作不够重视。例如,在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中,缺乏对“全员育人”参与度的评价,缺乏对共同育人成效的考核评价等。考核机制从导向上严重制约了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影响了二者齐抓共管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一)思想上高度融合
        第一,加强马克思理论指导,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导,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战略工程。

面对多元文化和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能够就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剖析和阐述,从而提升思政工作者队伍合力育人的效果,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第二,强化共识,实现配合。为构建“大思政”格局,两支队伍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破除旧有的岗位分工,建立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互融、互通、互享的意识,实现配合。
        (二)构建“融合格局”,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
        “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融合格局”,需要找到二者的共通点,画出育人最大“同心圆”,既要建立“河长制”协同育人模式,各自守好一段渠,又要实现教书和育人过程的“无缝对接”,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专业课教师通过导师制,或指导创新创业、科教协同项目等方式,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常态化接触机制,让专业课教师通过非课堂教学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身体力行影响学生。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合作,探索制定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基因植入机制,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探索课程的学科文化、专业历史、人物故事等课程资源,挖掘学科领域所蕴含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形成带有“思政味道”、体现核心价值导向的教育资料,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三)加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学习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素养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确实存在部分辅导员自身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职位要求。例如有的辅导员在正式进入该工作领域之前完全没有接受过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方面的熏陶,更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培训。因此,基于自身先天条件不足,那么就需要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加深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深度和广度交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层面要支持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活动,鼓励他们进行专业学历的进修以及参与短期的辅导员培训;二是学校还要为辅导员提供评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的机会,这样才能够增强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职业归属感,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业认同感。
        (四)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
        实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融合应该站在思政大格局的高度,寻求融合的有效路径。为保障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工作能够长效运行,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出台相应的行政措施。此外,还须成立专门的融合小组,结合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具体的融合方案,由指定的校领导把关,指导及调动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融入高校整个育人体系之中,从而达到“三全育人”的良好效果。对于表现优秀的辅导员,通过多方商讨批准后可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并按照对应的专业思政教师标准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因其他原因不能完全兼任思政课的辅导员,可让其参与思政课部分工作,如负责实践项目、进行思政教育课题研究、参与听课、评价环节,等等。
结束语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力量,而实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是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途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效协同和互补,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9(26):164-165.
[2]张钊.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3):122.
[3]张颖.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J].知识文库,2018(08):217.
[4]杨帆.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7(04):162.
[5]李晶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0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