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中的中医药文化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6期   作者:谢颖
[导读] 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医学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谢颖
        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医学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自古就有“医乃仁术”、医儒一家”之说,儒学“仁爱"思想是中医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我国古代曾是一个崇尚医学的国度,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价值观影响。古代中国的医者不仅用科学的思维,而且用艺术的眼光洞察天体、人体与疾病,从而在中医药学中将艺术和科学完美地融合起来,这在世界的医药科学中及其发展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文学与药学的形式完全不同,但是其中内涵的很多元素却具有同质性。诵读中医药学经典,不仅能从中学习医理和治病之法,而且常常也可以读出丰富的诗性意境,并从中感悟人的生命,领略天体的运行以及寓于在“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之中的混沌之美。古代中国的文学家在许多经典文学名著或民间流传至远的诗戏杂剧里也濡染了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在进行人和事的文学刻画时对中医药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医学、医生、医德、医术也便假借文学的形式得到生动的写真。
        诗不仅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常用体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品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中国人多用诗诉情话意,似乎“不学诗,无以言”。 因故,在中国文学和文化演变的历史上,记载了和流传有难以尽数的诗篇,这其中,《诗经》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该是中国最早的诗集,其中所记中药虽未及药用,但闻其名,花草人情相牵,却是别有一番玩味。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和极具魅力的文学名著之一。从清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并流传至今,不同时期或不同的读者常常会从中做出截然不同的“红楼之梦”,就如经学者发现易,风华才子体会言情缠绵,历史学者透视封建史学,而流言者却从中传闻宫闱秘事等等。《红楼梦》中通过对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渗透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子午流注、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卫生保健预防等复杂的中医理论知识。
        《红楼梦》“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一回中,贾珍欲请张先生为秦氏诊病,乃因张先生是“幼时从学,学问渊博,更兼医理极精,且能断人的生死”的名医,这大概就是古人乃至今日的民众在患病时特有的那种“仰仗高明,以释下怀”的心理期待,也是一个高明的老中医留在人们心中的影像。 封建体制下,官商富家,文人郎中,当有贵贱之分,所以受到名家府邸的约请,张先生自然有许多心思,他说因一天拜客劳累,“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等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又说自己“医学浅薄,本不敢当此重荐”,由此反映出张先生内心持有的文化谦卑,也说明中医诊病强调心智的道理,先哲教导“医者,意也”也即如此。 接下来,作者便描写了张先生诊病处方的过程。 先是与家眷的礼教客套,然后为秦氏把脉述证,遂断其为“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然“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并提醒秦氏的婆婆说“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 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证候来。 待用药看看”。 于是,写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方子递与贾蓉,还叮嘱说,“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证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

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这般描写,既有对医生医术及其行医心思行为的微细体察,也有对患者生病原因、医生诊病过程并辨证处方的形象描写,如情志所伤的病因,因天人相应而就的疾病发展转归,还有未病养生的道理。还有贾雨村、宝玉、史太君、袭人、晴雯等人的偶感风寒,刘姥姥的泄泻,秦可卿的气血虚亏证,薛宝钗的喘 咳,巧姐的痘疹和惊风,香菱的干血痨和不孕症等,书中都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医理详尽,言辞如实,如所亲历。
        《红楼梦》涉及疾病与医药学知识的描述,多达291处,5万多字,使用医学各种术语161条,阐述各种病症114种及膏丹、丸、散方剂45个,药物127种,提到的太医御医、游医14名,评述完整医案13个,其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精神、皮肤和法医等学科。充分反映出曹雪芹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将医学知识与文学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中中医药知识的运用,对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真实性现实性。
        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巧联药名感怀取经的历程的诗。其诗日:“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已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58”诗中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9昧中药。这些药名生动地描述了《西游记》的主要情节,藉中药名称与全诗浑然一体,真切的抒发了唐僧取经备受艰辛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生动有趣,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除著有闻名于世的《警世明言》《警世通言》《警世恒言》外,还编有时调集《桂枝儿》《山歌》,其中有药名写的一段情书: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情书中共用了14个药名,情书、情思、情趣跃然纸上,反映出这位文学大师对医药知识的精通。
        在明清时代,中医药学的医理药性也被编成戏剧流传,就如清代康熙年间文学大家蒲松龄所作《草木传》,乾隆年间儒医郭子秀所作《药会图》等,这些药性剧展数百味中药于“舞台”,将药之名称及其补泻寒热,攻表滑涩之药性——拟人化,识其药性,拟识其人,用药譬之行兵,群药如群人相会,刚柔相济,随意(医)调度,取象比类,奇正变化,很是壮观!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门科学像中医药学这样能够且被“戏剧化”,实为一枝独秀!
    文学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中医中药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救星,没有中医中药,社会就少了一门学问,少了一种抵抗疾病、捍卫健康的谋生途径,就会在病魔的肆虐下坐以待毙。 文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需求,中医中药关注的是人的身体,人的四肢躯干和五脏六腑。没有健康的身体,人就会变得不健全,一切美好的追求都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没有了高尚的精神,人就公变得物欲横流,一切丑恶现象就会随处泛滥,健康的体魄也会成为犯罪的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和医学的作用力,分别指向社会的左右巨轮,但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最终目的上又显示出高度的一致。    
        古代文学与中医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两者在形成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医学影响古典文学的最重要表现是为古典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拓了古典文学题材的领域。中国古典文学借助中医药文化,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刻划人物的灵魂,揭示作品的主题:在客观地描述中医药知识及相关的人事外,还力图借助文学的形象来反映中医的理念、思维方式等,将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中医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人们在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涉猎医药学知识,品味文学与医药学的交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