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医护》教学实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6期   作者:周丽娅
[导读] 从生命疾病发展过程到医护操作原理探究,护理学作为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周丽娅
        湖南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     419100

        摘要:从生命疾病发展过程到医护操作原理探究,护理学作为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本文以《生命体征的医护》这一教学项目为例,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成效、特色亮点、反思与改进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和建设提供参照。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研究
        
        一、整体教学设计
        本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玲、蒙雅萍主编“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敬佑生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确定授课内容为《生命体征的医护》模块。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知识与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异常生命体征的评估、护理及抢救技术。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能通过任务驱动法、分类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感受护理学知识构成的逻辑体系,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1)培养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2)结合未来的养护岗位,深层理解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敬佑生命。
        教学重点是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生命体征的测量法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教学难点是生命体征与常见疾病发病及护理之间的联系,深层理解和掌握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
        二、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用多种信息化手段,以“蓝墨云班课”为教学平台,通过微课、在线测试、“小小签到”小程序、仿真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网易有道词典”APP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双语词汇。
        遵循“学生主体”的授课理念,结合“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授课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线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线下多形式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夯实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施成效
1.线上线下并行,优化了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热、课中实施和课后提升三部分。课前预热,学而初习之。教师借助线上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发布个人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小组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在平台上进行四步学习:观、解、查、录。观看微课视频,学习了解知识点。查阅资料,理解知识点,初解平台习题。借助网易有道词典,掌握重要双语词汇。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分别负责4个分任务知识点的特点归纳,最后派一名代表录制解说视频并上传。教师及时通过教学平台,观测学习数据,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课中实施环节,包括五个实施措施,从点到面,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体温的评估和护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观看视频,温故知新。

结合新冠肺炎时事,观看央视新闻《火线金银潭》节目视频,夏家安主任落泪谈使命与担当。对其中新冠肺炎病人体温变化的特征,设立课堂教学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并复习护理相关理论。因为一线抗疫人员的无私无畏付出,才能安全复课学习,由此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身临其境,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每天晨检、午检和晚检体温入手,引导学生在线提交绘制的自身体温变化曲线表,引出异常体温之发热的概念。
        学生主体,探究新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授课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分类比较法、形象记忆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发热的热型图、特点及关联疾病,以及体温肛测、口测、腋测和额温枪测法的异同及适用案例,给出讨论结果,并请学生为各小组打分,条分缕析地深入教学重点,引出教学难点。
        通过“蓝墨云”平台的“摇一摇”功能,延伸拓展,练习巩固知识点,夯实基础。
        随后,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阐述体温与常见疾病发病及护理之间的联系,并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给出讨论结果,教师加以点评,师生一起为各小组表现打分。最后,就课初教师提出的新冠肺炎病人的发热特征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正确,并理解体温与新冠肺炎、疟疾、流感等疾病之间的联系。至此,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课后提升环节,学业勤中得。课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复习题,让学生完成自测,同时向学生发布本节知识点自编小口诀,易于学生记忆掌握,借助“小小签到”小程序,教师及时评价指导。
        动手赢实践。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异常体温之“急性肺炎”临床护理案例,根据要求上传优化的实验报告,教师点评,综合校企专家意见,得分最高的学生获得假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
2.师生生生互动,营造了有效课堂
        本次课实施过程秉承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原则,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课前预习,解说视频,课堂表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后提升,细化量分,营造了有效课堂。
        四、特色亮点
1.企业导师课堂指导,信息化手段运用多样,有效重构传统课堂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企业导师有效指导课堂实践,同时,线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融合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夯实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重构传统课堂。
2.组织播放系列视频,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
        紧密结合抗击新冠疫情时政,在《生命体征的医护》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播放系列视频,例如央视《火线金银潭》、湖北卫视《众志成城抗疫情》、央视《听,武汉重启的声音》、央视网《最美逆行者》、央视《在武汉》、北京卫视《生命缘》等节目视频,致敬抗疫英雄,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以及“痛在你身、护在我心”的使命感,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五、反思与改进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的“实操课堂”和“课后提升”环节,我们引入了校企专家评价,初步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医护养护企业对接,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实践,将企业更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备注:此论文《生命体征的医护》教学实施研究在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省三等奖。
作者简介:周丽娅,女,1984年4月生,籍贯湖南芷江,博士学历;研究方向:生物学,生物医学,单位:湖南省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