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磊
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市大海林第四中学157125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书本知识内,而是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把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多多引入一些时事政治内容,帮助学生更为全面与深刻地理解世界、事物,掌握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对世界拥有积极、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应用
时事政治能够展现出国内以及国际的主要发展形势,标志着祖国的路线与方针,把时事政治运用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把课本理论知识生活化,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让学生对国内外大事有一定的了解,拥有正确与积极的事物辨别能力,形成优秀的政治素质,将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遵循引入时事政治的原则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时事政治的教育作用。首先,需要遵循正确价值导向原则,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中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对于一切新鲜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在引入时事政治素材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选择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政治态度、价值观的素材,让时事政治材料具备较强的思想价值与教育意义,对学生开展积极、正确的指导,完全落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其次,一定要遵循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原则,在选择时事政治相关素材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素材的时代性,同时,还要保证能够引起高中生的思考与关注,激发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探究积极性,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常见的小事,来拓展到国际、国内重大的时事政治,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二、在恰当的时间内引入时事政治内容
很多高中政治教师意识到了在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的意义,便无节制地运用时事政治素材,这样不仅无法展现出时事政治的教育功能,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由此,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充分展现出时事政治的辅助作用。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紧迫,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来获取时事政治素材内容,学生之间简单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在引入时事政治素材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或者是讲解一些重点内容时候引入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政治知识探究中去,比如,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定“新闻播报”的课堂导入活动,让学生播报自己收集到的时政新闻,需要和政治知识点有一定的联系,从中来分析时政热点的价值。同时,教师一定要选择最佳的国际新闻事件作为导入点,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结合实际生活去感受政治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时事政治来突破政治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内容,因为很多政治知识晦涩难懂、较为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与接受,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时事政治内容来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
三、结合时事政治展开课堂学科练习
在讲解完一个政治知识点之后,引入一些课堂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所学政治知识,构建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同时,课堂练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结合时事政治来开展课堂学科练习,因为很多时事政治蕴含了较多的哲学原理、经济原理、政治原理,把时事政治和练习融合一起,能够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与探究。学生在解答政治问题的时候,教师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政治知识分析时事政治,挖掘其中蕴含的政治内涵,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政治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国家大事有一定的了解,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正确掌握时代特征,比如,在讲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作为课后讨论题,让学生基于国家层面去分析失信惩戒机制以及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对于诚信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其次,在课堂练习中引入时事政治,能够检测出学生真实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潜移默化渗透国际、国家的最新动态,教师通过检测结果来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政治教学进度。
结语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科学、合理地引入时事政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政治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所学政治知识有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同时,教师在政治课堂引入时事政治过程中,需要结合高中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化学习需求选取素材,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时事政治的德育功能,对现有的政治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琳.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意义及应用[J]. 汉字文化,2018(22):131-132.
[2]肖英. 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资源引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8(35):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