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李燕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第二实验小学 363900
摘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之下,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行了充分强调,在课堂上要求将学生当作主体,以学生为本案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微视频有着短小并且生动活泼的特点,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借助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立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分析微视频的其中的运用。
关键词:微视频;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引言:
将微视频应用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微视频所具备的优势特征,让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对相关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的使用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开启心灵之门,让他们能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对其的运用应该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本文主要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这三个方面的应用来展开分析,说明微视频的重要价值以及应该如何应用。
一、课前的应用
在应用微视频之前应该做好熟悉教材以及备课工作。再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学之前要做好备课,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非常容易在课堂上出现招本选科的情况,进而导致课堂呈现出满堂灌的特点,让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是枯燥的。并且传统的教学主要是讲教师的讲解当做重点部分,二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听讲以及做笔记,这样对于学生灵活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很好的帮助,而对于微视频的应用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就要认真考虑,应该如何对视频进行处理,才能更好地贴合课堂内容,才能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科技带给我们什么》这一课中,就可以选择一些在科技辅助下人们生活所出现的改变,将这样的视频呈现给学生来启发他们的思考。视频的处理应该尽量简短,因为在课前所使用微视频,最主要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激发他们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欲望,所以如果视频过长,反而会影响效果,让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分散的情况。一般选择一两分钟的视频来说明,做好导入即可。
二、课中的应用
将微视频应用在课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因地制宜,牢牢把握这一原则,让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可以有锻炼的机会。
在课堂上应用微视频,不是为了让课堂变得更热闹,而是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教师是指导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微视频时,是教师给学生讲解观看视频的要求,让他们带着相关问题来观看视频,从而主动思考。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阶段来选择如何以及何时开展微视频的运用,但是每一次观看完视频之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并且表达的机会,让他们都说说自己的感受,以此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微视频的形式应该尽量多样化,这样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更有主动性。比如在讲解具体教学内容时,常常会有需要拓展的内容,而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过多的进行拓展,则会导致其他内容讲解不能按时完成。此时就可以设计拓展类型的微视频,及时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给他们起到点拨作用,而这些内容在课下学生可以再次进行学习。此外,遇到重难点问题时,也需要微视频的辅助来让学生更顺利地理解这些内容,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而在微课视频播放完成过后,此时的活动也应该凸显出多样化,例如进行情景表演或者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比较好的巩固微视频应用效果的方法。
第三,用微视频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在当前的教育中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场所,在具体教学中让微视频辅助,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在课堂上能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此要求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在课堂上多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是自己讲出所有内容。
三、课后的应用
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都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效落实的并不多,虽然教师会严格要求学生要按时预习以及复习,但很多学生无法坚持。将微视频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便可以很好地缓解这样的情况,因为微视频比较灵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的视频都可以在课后发放给学生,他们对于哪一部分还不是很了解就可以反复观看。有了微视频的辅助,课后学生的复习是比较灵活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他们课后复习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重视,在制作视频时明确标注不同视频的核心点,例如新课导入类微视频,拓展类微视频,重难点攻克类微视频,这样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复习时,就会更容易。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视频这种形式经验证能够给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将其运用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积极选用,借此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凤华. 浅谈微视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 000(009):65-66.
[2] 肖时永. 浅谈如何创设情境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J]. 教师, 2017, 000(034):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