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看译者主体性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6期   作者:刘佳婧
[导读]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刘佳婧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摘要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查,2003)。《流浪地球》的译者刘宇昆幼时随家人迁居美国,大学期间学习英美文学并跨学科选修了计算机课程,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在业余时间从事科幻小说与诗歌写作。与刘慈欣相似的教育、职业和写作经历,加上其英美文学专业背景和对中国文化喜爱,均为对《流浪地球》的原文的理解和英语译文的建构提供有利条件(汤,王,2017)。本文将从具体的译例来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及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流浪地球》:译者主体性:刘宇昆
一.引言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雷,2018)。
        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译者主体性研究可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查,2008)。及译者主体性的认知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译者主体性的构建过程主要包含解构原作和建构译作时进行的两轮概念整合;从微观层面看,翻译的各个环节都是概念整合的结果。(金,林,2016)。
二.翻译策略
        译者的翻译思想,即对翻译的认识,制约着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刘宇昆秉承着对原文忠实的原则,然而他并没有被完全被所谓的“忠实”所束缚住。通过中英文两个文本对比,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地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主要有音译法、省略、淡化翻译法、归化译译法、解释性翻译等,下文将用具体的译例来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及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2.1 音译
例1. 我们首先近距离见到了地球发动机,是在石家庄附近的太行山出口处看到的。
     The engine was in Shijiazhuang, near the foot of Taihang Mountains.
“石家庄、太行山”等地名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并不熟悉,但译者仍然使用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达到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目的,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可见译者对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视(陈,2013)。
2.2 省略、淡化翻译
例2. 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历史课还是有的。
     The religions of the surface world vanished without a trace overnight. We still have history class.
        在英语语言国家,美国的宗教色彩可能是最为浓厚的一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项国际性调查曾显示,有82%的美国人信仰宗教,这其中约有85%的人声明自己是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说上帝是混蛋,无疑冒犯了西方读者的宗教信仰。所以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将对上帝的消极描述整句删除。
例2. Our beautiful teacher, Ms. Xing, smiled as she told us that it was in fact 36,000 feet tall.
        我们的班主任小星老师是一位漂亮姑娘,她笑着告诉我们,这台发动机的高度是一万一千米。
        因为西方女权主义意识较强,突出性别差异、尤其是外貌方面的描写,可能会招致西方读者的不适,所以译者对明显女性化描写及相貌描写的词进行了淡化处理(徐,2004)。

例如对“姑娘”这一词,译者没有使用“girl、 woman”等明显具有性别特征的词,而仅仅使用了“Ms.”,这充分体现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3 归化译法
例3. Seeing Tung, I guessed that apple hadn’t fallen far from the tree.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出自《孔丛子·居卫》,释义为有什么样的父亲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儿子。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用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的俚语进行翻译。将译文回译后得到的结果是“苹果还没从树上掉下来”,也可体现其具有相同的品质特性。
例4. God, the beauty of it was heartbreaking!
        天啊,那是怎样的美景啊,美得让我们心醉。
        “天啊”在中文中是表达感叹的语气词,此处的“天”并非指天空,而指中国人信奉的神明。译者在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使用归化译法,将中国的神明对应到西方世界信仰的基督教中的上帝,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西方读者阅读更容易。
2.4解释性翻译
例5. Ling and I grasped each other’s hands tightly as we made onto the deck with the other children. Shaken by fear and full of trepidation, we faced our first sunrise.
        我和灵儿紧紧拉着手,和其他孩子一起战战兢兢地朝甲板走去,去面对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日出。
        战战兢兢一词用来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译者对这句话进行了重新组合,将战战兢兢这一词进行单独解释性翻译。将译文回译得到的结果是“因害怕而发抖并充满恐惧”,符合该成语的中文释义。译者使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
三.总结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尤其体现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在面对地名人名,译者选用了音译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输出,使西方读者对于独有的中国元素更加了解(姚,2019)。在原文中有可能会触犯目的语读者的禁忌时,译者选用了淡化、省译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文化冲突,使读者更专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当某些中国特色的词句可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应关系时,译者多选用归化译法,使用目的语读者更熟悉的惯用表达帮助其理解。对中国的成语或四字词语,译者多选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使读者更以易理解原文意思,降低西方读者阅读门槛。
        此外《流浪地球》的英译本中还有许多精彩的翻译,例如,译者在翻译中创造性的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在忠实的前提下变得更具文学美感。译者多次使用了押头韵、拟人、提喻等修辞手法,这些翻译技巧也十分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星.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对文化输出的作用 ——许渊冲古诗英译个案研究[D].外交学院,2013
[2]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
[3]崔向前.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三体》系列《三体》、《黑暗森林》英译本[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4]金胜昔,林正军. 译者主体性建构的概念整合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1)
[5]雷佳娣.《三体》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甘肃高师学报,2018(06)
[6]汤润梅,王一州. 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浅析刘宇昆对《三体》的翻译[J].读与写杂志,2017(05)
[7]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04)
[8]姚炳旭. 文化输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分析—以《北京折叠》刘宇昆英译为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