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翠翠
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赵官屯小学 天津 301600
【摘要】 随着心理学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人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希望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弃农务工,但是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加上社会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通过家庭与学校联合的形式来对农村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性格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自闭,害怕交往
自闭、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农村小学生当中。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自卑感较重,心灵闭锁,不爱与人交流。对集体活动,他们大多不敢参加,害怕在活动中受到同学嘲笑。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不敢提问,下课不懂也不敢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见了老师低头走。班级活动时独坐一边,缺少热情,显得不合群。作业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同学求助,也羞于向老师请教。在与新朋友的接触中,他们不好意思接近,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胆怯、羞涩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见了认识的长辈,不打招呼,甚至躲起来。[1]
(二)学习自信心不足
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缺乏动机,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作业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部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这类学生大多是所谓的“学困生”他们也曾尝试努力成为优秀生,但由于智力因素先天不足,又不肯下功夫学习,学习成绩一直难以上升,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变得越来越消极,自信心极度脆弱。
二.农村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学生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与遗传因素有直接的联系。此外,还有的心理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者是身体发育有关。也有一些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有关,如心理挫折以及不良的个性等。
(二)家庭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环境也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甚至有些负面的因素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通常来说,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家长的素质以及家庭氛围等。
(三)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其实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学校的校风、班风、师生关系以及学校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校风与班风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高素质的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
(四)社会因素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社会环境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治安、休闲娱乐等方面。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社区环境等,都会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矫治学生心理健康也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对学校而言,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当然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从多个方面抓好心理教育问题: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与技能。针对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情况,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并扶持高等学校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业人才。[2]同时,还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的评审制度,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由此扩大教师队伍。第二,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各高等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与进修活动,由此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能。
(二)抓好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课堂着眼,把心理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心理教育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点拨,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减少或消除负效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2.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外,教师还要根据农村学生性格内向、有些话不好意思当着面说给老师听等特点,开设“悄悄话”咨询信箱,对于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性辅导。通过不同的方式,如书面交流或当面谈话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指导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消除负面心理,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3]
(三)从学生入手,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消除不健康心理
长久以来,德育工作都强调了教师应当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渐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求的人,但是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几乎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作为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急着批评,也不要随意地下结论,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清楚事情的因果,通过现象来理解学生的心理,找到问题所在,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有些学生意志消沉,始终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而且经常不交作业。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家庭原因等方面入手了解,教师要耐心与学生交谈,看看是否是家庭原因导致。比如学生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的,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开导,使学生了解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仍然关心他们。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阴影,改变自己的状态。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因材施教,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四)从环境出发,开辟心理教育多元渠道,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教育网络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以及处事方式,都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当联合家长,做好心理健康教育。[4]学校可以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当代学生家长基本都受过教育,也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家庭指导小组,向家长推荐并订阅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杂志,在家长中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在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此外,在农闲时期,很多家长都愿意走进学校来了解学生的表现,学校可以把握这一机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家长提供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教师可开展家访工作,将学生的健康情况作为家访的其中一项内容,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与家长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不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推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明志.农村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2]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5).
[3]王秀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4]张丽,薛朝霞,王运红,等.农村特岗教师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应对效能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