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校葫芦丝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6期   作者:陈丽丽
[导读]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全世界出现了多种音乐教学法或音乐教育体系
        陈丽丽
        钢城区颜庄中学  山东济南  271104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全世界出现了多种音乐教学法或音乐教育体系。在诸多的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教学是各种教学法所共有的重要音乐教育形式。葫芦丝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对国标《音乐》教材做出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开发和实施葫芦丝校本课程,梳理出适应中学阶段学生葫芦丝学习的内容体系,编写出适合学生葫芦丝学习需要的校本教材,同时加强对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器乐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积极探索,从而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一个最佳的课程内容。通过对葫芦丝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还为教师搭建出学习研究的平台,教师在持续研究、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校音乐学科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葫芦丝;校本课程;探索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总体上说,葫芦丝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一、葫芦丝校本课程评估
   作为音乐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乐器演奏,百余年来始终是整个音乐教学环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尽管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对其进行过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但均未触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器乐教学的全部。 造成了这一薄弱环节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未能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乐器与人、乐器演奏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器乐与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精神的重塑、器乐与社会和谐发展等诸方面的关系;也未能从实践的层面深入认识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并总结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规律,找到真正适合于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器乐教学实践形式等。
二、葫芦丝校本课程目标
         葫芦丝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培养一批演奏家,而是让学生在各种“葫芦丝”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会欣赏,锻炼意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葫芦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自我表现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创造力。葫芦丝演奏是再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音乐的二度创造。学生通过这一学习,开辟了一个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欣赏音乐的新天地,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包容性较强。
   葫芦丝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葫芦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足多种器官得到协调发展,故而提高了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等能力。
三、葫芦丝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依据新课标的新理念,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善和谐个性的人。随着课改的推进,采用民族乐器葫芦丝进行器乐教学,作为实现此目的的有效手段。
1、要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利用音乐课和兴趣小组活动课时间播放葫芦丝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在音乐课堂上介绍葫芦丝的构件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就会认真学练并积极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学校开设葫芦丝校本课程时,很多同学涌跃报名参加了学习,由我担任葫芦丝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平时周一、三下午第三节课由我为同学训练。

训练辅导时,我认真为学生示范演奏每一个练习曲。学生从优美的葫芦丝乐声中得到感染,个个跃跃欲试。
2、要分层施教,帮带互促。
        参加葫芦丝校本课程学习的学生音乐基础有高低,接受能力有强弱,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使每个学习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对尖子生既让他们带领其它学生,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单独给他们安排专门的训练;对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安排简单易学的曲目,认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在激励的环境中学习。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尖子生,由他们组织“帮带”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帮一”、“少带多”,互学互促。各组之间开展竞赛、评优,互相过关。对共性问题是集体辅导,对个性的偏差进行单独纠正。这样,既使学生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3、要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学校举办校“人人有才艺”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我校正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人人背中庸,人人会才艺,人人会演讲”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机会,让学生登台表演。在全校同学面前,吹奏所学的曲子,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器乐演奏比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锻炼胆量,提高能力。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人人有才艺等级测试,葫芦丝等级测试共有324人参加,充分展示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四、葫芦丝校本课程评价
1.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没有实行葫芦丝器乐教学之前后,对六年级八个班班也作过调查。6(6)班的一位同学在学习上非常吃力,在生活方面也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内务,刚接触葫芦丝时,他非常抵触,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可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位同学说:“以前我总是感到很自卑,别的同学什么都行,我处处不如别人。现在,我经常在音乐课上独奏。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演奏的葫芦丝最棒!”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在学习上有劲头了,在老师们夸他学习有进步时,他的脸上也有了灿烂的笑容。
2.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在没有进行葫芦丝教学之前,学生中会演奏民族乐器并对民族乐器感兴趣的人太少,学生对我国的民族乐器及民族音乐是一片空白。通过学习葫芦丝,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6(2)班的一位同学说:“我以前对民族乐器不感兴趣,总觉得那东西‘太土’,总一味地追潮流听一些流行音乐。自从我开始接触葫芦丝就被它独特的外观和特有的音色所吸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喜欢上了民族乐器,喜欢上了民族音乐,现在我经常听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
3.陶冶了学生情操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邱悦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母亲节的时候,我为妈妈演奏了一首优美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祝她节日快乐,妈妈非常激动地抱着我说,妮妮长大了,也懂事了。妈妈也被它特有的音色所吸引,也加入了学习葫芦丝的行列。现在每回家时,我都要教妈妈吹奏葫芦丝,那感觉太棒了!”
4.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利用校园广播在活动课时间编排专题节目插播葫芦丝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在宣传橱窗中开辟专栏介绍葫芦丝的构件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就会认真学练并积极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葫芦丝,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种民族乐器,而且非常喜欢它。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不再追逐打闹,而是吹奏自己熟悉的乐曲,并且你帮我、我帮你进行吹奏练习,形成了良好互助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脱中菲,熊梅.校本课程审议的实践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2] 翟剑生.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新法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9(03).
[3] 郭翠兰.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要求[J].中国教育学刊.,200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