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6期   作者:邢念敏
[导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应当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作培养的重点
        邢念敏
        济南市长清区教育和体育局,2503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应当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作培养的重点,改变传统教学将培养应试能力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指导中,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当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法律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法律意识;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就变得丰富多样,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法律知识以及一些场景分析,教师在讲授教材时,应当首先从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始,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讲授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当中的案例来分析其中的法律知识,在一些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以往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变成了以背诵条条框框为主的课程。教师让学生画出教材中相关考试题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抄写的方式将这些知识记住。这种由教师主导,向学生灌输各种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法律意识的培养却没有任何用处,甚至由于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还会让学生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从而对法律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教师应当依据新课改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并且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相关问题。”[1]因此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应当提前了解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以后的认知水平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当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进行组织,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价值观念以及正确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不断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积累各种经典案例,从多个层次来理解法律对于整个社会的丰富内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教学中应当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种舒适的气氛下来探索知识,分析案例。例如教师在教授“维护秩序”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应当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破坏公共场合秩序的行为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多大困扰,引导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破坏秩序的行为,然后在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说出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最后教师再告诉学生一些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知道只有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快乐。向学生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积极维护社会秩序,不做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


        二、从教材出发,联系实际生活案例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是由众多学者合力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案例丰富经典。“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很好的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相互结合,从而让学生能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理解教材中所讲解的内容,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例如在讲授“个人隐私受到保护”这一堂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隐私与隐私权的相关概念,如何判断自身的隐私权是否受到侵犯,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自身隐私以及尊重他人隐私的良好习惯。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有些自己私密的事情不想让家长或者是老师知道,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所讲的隐私以及隐私权的概念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与隐私有关的案例。例如“父母是否有权利看自己的日记”“同学盗用自己的社交软件是否合适”等在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判断。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定义以及适用范围让学生对于隐私与隐私权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培养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
        三、从实践出发,内化法律知识
        读书万卷亦要行路万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法律知识,如果不能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举止方面就是一种失败的教学,也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拥有法律意识。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做出正确的行为才是真正将课堂上所讲述的相关法律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中的一部分。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可以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角色扮演、案件还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内容充分理解,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念。案件还原可以是与学生年龄段相关的对于未成年人权益侵犯的案件,一些涉及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的赡养问题以及一些校园欺凌案件。在整个案件还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这种场景下真正理解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法律意识。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在这个年龄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当主动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各种场景中充分理解法律知识,通过对教材的不断钻研以及积极在各种场景中分析相关法律问题才能让学生培养一种真正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茂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0(044):P.1-1.
[2]赵满.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明日,2017,000(03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