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东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230000
摘要: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日渐紧张的就业压力,而想要将这个现状进行改变,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崛起。想要最大程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地方高校需结合自身状况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交易,然而,在实施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仍然面临着很大的瓶颈,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瓶颈,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突破举措,旨在可以为地方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瓶颈;突破
前言: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创新创业资源缺乏,缺少共享,需求与供给不对称,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1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
1.1未形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合力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近几年形成的,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地方高校而言,注重传统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科研和相关理论的推广,学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不足,教材编写十分困难,加之学校缺乏影响力,从而不能更好吸引优质社会资源和不能同学生创业项目实现有效对接,且也并未广泛推广高校的实施成果,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产业或区域内的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最终无法形成发展合力。
1.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运行机制不统一
现阶段,创新创业热潮逐渐扩大,个地方高校均构建了相应的机制,大体可分成三个种类:即联动式、嵌入式、独立式,一些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并有专人指导学校开展创新创业,一些高校依托部分高校建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学机构,但大部分教师均以兼职为主,也有学校由校领导带头,协调教务,学生和有关机构成立工作指导委员会,各部门协调负责,从这个角度看,地方高校在执行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时,认识和执行程度存在不同行,所以地方高校机制还没有形成统一。
1.3师资问题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其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为教师,基于当今发展现状,大部分教师在肩负创新创业教育任务时有一定的困难,主要由于,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模糊,缺乏统一规范性的教学大纲,导致教学方法和内容无法精准把握。2)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高实践性,而如今大部分教师自身的创业经历匮乏,同时创业教育训练不足,进而使得无法深入理解部分专业术语,很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纸上谈兵,无法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最终使得学生非常厌倦失去兴趣。
1.4社会参与度较低
为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机制,高校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较高的普及化程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社会联系不足,价值社会资金注入不多,高校自身内部各院系缺乏紧密行,资金缺乏,所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力度。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
2.1组建一支高、新、专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高校教育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新鲜活力、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才能驱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活力。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先进性、创新性以及有效性。因此,教师队伍的组建既需要专业的高级技术讲师,又需要一线企业在职科研人员的参与和引导,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讲师,结合就业创业情况及时进行灵活性指导,所以,高校的创新教育需要来自学校专职教师和社会企业的兼职技术骨干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实质性升级,为全体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助力,有助于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有序进行。
2.2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了解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为目标,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创业法规,创业政策等;通过实践实训教育,带领学生深入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园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其次,加强学科间的融合,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性。
2.3深化创新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优化校外环境,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力量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各方力的支持。政府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领域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中引导积极正确的创新创业舆论,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孵化器”实践基地建设,政府可加大鼓励企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和成果,令学校与企业形成稳固长期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2.4营造良好的校园双创文化环境氛围
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文化氛围不厚的状况下,我们要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去理解失败,鼓励创业,支持冒险,激发广大师生创业创新的愿望和积极性。1)加强校内双床信息化服务建设。为学生提供与创业和创新相关的项目和有效资源,以方便他们的信息搜索,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免费资源、广告牌等渠道,对双床创新知识和影响力进行大力宣传。2)把校内各类创新行活动做关键载体,并凭借各类学科竞技比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各类双创研讨会,创新论坛和计划比赛等活动,进而将这部分活动对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3)通过专题方式对双床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开展,进而充分延伸双创教育的有效载体,帮助学生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帮助他们在氛围的影响下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在良好双创环境下促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2.5发挥专业课教学创新创业引导作用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有很多不足存在,大部分均为应试教育,学生只会盲目记忆教师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使创新创业能力同专业课程更好的融合,跟上时代脚步,结合具体实况做出相应的改善,要把专业教学活动同课外活动进行有效融合,监理全面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促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与完善。
结束语:
总体而言,现阶段,在创新创业持续深入背景下,各地方高校均开展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践中,仍有许多瓶颈有待突破,各地方高校要在持续实践中寻找突破口,并应用合理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更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勇,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36-39.
[2]高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4):449.
[3]滕智源.“互联网+”视角下“三个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7).
[4]杨建,从文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38-40.
[5]张妍,王慧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模式及发展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5):22-26.
[6]潘济华.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1):25-29.
[7]吴丽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6).
[8]邓明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与突破[J].继续教育研究,2016,(01):28-30.
(项目名称:镜像工作室,项目类型:省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0128100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