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下的心理咨询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6期   作者:张彬1 刘永芳2 张世嵋3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张彬1  刘永芳2  张世嵋3
        (1心树石年(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0)
(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市 100093)
(3胶州市幸福家园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胶州市 2663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咨询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由于中西方在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自我认知等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中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和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本文对中西方心理咨询发展做了对比,提出了对中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关键词〕心理咨询 文化对比 现状对比 本土化

1.前言:
        心理咨询发起于20世纪初美国倡导的“指导运动”。19世纪后期,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求职就业和社会适应等问题。一些有志之士设立了试图帮助人们解决困难的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一场有组织有影响的运动,称之为指导运动。其中一位先驱者戴维斯于1898年第一个使用了“咨询(counseling)”这一术语。
   咨询一词的英文为“counseling”源自于拉丁语“consultatio”,其函义为商讨,协商。汉语的“咨询”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书·舜典》中,该书对“咨”和“询”分别有所描述:“咨十有二牧。”这里的“咨”代表商量的意思;“询于四岳”这里的“询”代表询问的意思。[].
    在短短百余年的发展中,心理学学派林立,各学派对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各有建树。在发展的初期,各学派之间理论和方法相互排斥,随着心理咨询实践的发展,心理咨询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能在所有情况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于是,各派学者学会抛弃门户之见,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同时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逐渐走向了折衷主义。
        与西方心理咨询相比,我国的心理咨询发展较晚,很多方面借鉴了西方心理咨询的东西。但由于中国和西方在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上有所差距,导致心理咨询在中西方的发展也有所差别。这些差别包括文化上的差别和心理咨询现状的差别:
2.中西方文化背景、意识结构以及对待心理问题态度的差异
2.1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化是社会支持,问题解决,身体健康和精神幸福的源泉。文化与心理健康有着天然联系,它既影响着心理疾病症状的表现方式又影响着心里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导致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有所不同。.
2.1.1哲学背景的差异。
2.1.1.1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是儒家思想。儒教认为人性本善,要想寻求内心的安适或心理健康,就要回归为善的本性。强调人的心灵的内在超越性,以自省、修养提升心灵境界。认为人类的成熟状态应该是人类随心所欲的行动却不违背法律道德,陷入本能的欲望,失去道德理性就是精神病理状态。[]它重视集体利益,讲究“精忠”,强调服从,行为适当,道德训练和接受社会义务,人际关系方面强调权威性,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
2.1.1.2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古代希腊。那时人们通过神话对宇宙进行描述和解释,对人性的传说便是未来的心理学。古希腊早期孕育了两种重要理智张力,第一种张力存在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另一种张力在存在与形成的哲学之间。这两种张力交织贯穿着以后的许多世纪,而且也深深隐藏在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深处,影响着西方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如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古希腊快乐主义的影子,目前西方流行的弗兰克意义疗法,也有犹太宗教思想背景。西方的哲学主流是倡导个人自由,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思想,它重视个人的价值和自由,重视个性,个体具有明显的个人性格,如自我实现,自由,和平等。这导致东西方人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正常人的合理性为标准,以及人际关系的标准的人士都大相径庭。西方人普遍认为欲望和本能的压抑过度会产生精神病理状态,趋向健康的生活道路就是通过“疏导”,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人能够满足所需,能够自我实现,趋向健康。
2.1.2中西方人的意识结构存在差异
2.1.2.1在以他人为取向,强调人际关系的中国,成员在心理结构上,“自我”的界线相对地较为模糊,与外在人际关系较密切,比较忽视内在精神需要。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非个性化的”,社会化的过程培养了个体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对多数人来说,“自我”不是一个客体。当处于心理异常状态时,“自我”不会进入到存在意识与情感需要的层次,也就不会有丧失自我意识的感受。
2.1.2.2 以个人为取向的西方社会,自我的界线相对的较为分明,注重内在精神需要,与周围外界的家人,亲友或朋友较疏远。西方文化培养的是“个性化”的自我结构,自我有独立性,可分性,这使得个体容易将自己当作客体来看待,一旦出现心理异常,就容易出现与生存有关的情感体验。


2.1.3中西方心理疾病表现方式以及对待心理疾病的态度存在差异
2.1.3.1中国人遇到心理问题,最容易苦恼的是具体的事情,而非本源问题,即使归纳到最后,也是一个“我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心理疾病来访者经常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障碍,相反地,他们常诉说自己的身体不适,但却没有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在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上,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精神病变与伦理道德不相容,并常常贴上“神经病”的标签。这种歧视造成人们不愿向他人或心理咨询员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即使有来访者自愿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认为心理咨询师应该向教师或医生一样具有权威性,给予来访者具体的指导或直接的治疗,中国来访者更关注眼前问题的解决,对长远的成长与发展不太顾及。2.3.2 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西方人更容易聚焦到本源上,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我怎么变得和别人越来越一样,真正的我在哪里?”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遇到压力,或是内心世界无法均衡的时候,可以到教堂向神父或心中的主倾诉,而早期的心理咨询也是从宗教机构转化而来的,他们普遍以接受心理治疗为家常便饭。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Nossrat Peseschkian 指出:那些自认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对心理问题的人。当代美国人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两个人扶持的,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是心理顾问。”法律顾问帮助美国人获得各种现实资源的保障,而心理顾问帮助美国人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
2.2 中西方心理咨询职业发展的异同点
2.2.1 1892年,美国心理协会成立。以美国为代表的职业化过程标志着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形成。到1909年,美国心理协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成立,由美国心理协会制定了该领域的培训标准。1936年,Louttit出版了了第一本心理学教材,此后不久,《咨询心理学杂志》诞生,临床心理作为一个职业的雏形基本形成。1945年,Connecticut通过了第一个心理学家的资格认证法案,为职业认证提供了制度保障。1947年,在科罗拉多州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训练心理学家的科学家。1953年美国心里协会正式出台了第一个伦理学法典,被作为各州心理学认证委员会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此外,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和管理标准,违反管理标准的行为会被注册部门取消注册资格,受到渎职的指控。随着心理治疗职业化的发展,其职业的伦理学标准也不断的修改。随着行业间财力的资助以及职业化进程的日益完备,美国心理协会成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由1892年的42人,到1997年,其成员已超过83000人。临床心理学分会已成为美国心里协会最大的分会。在美国,所有的州,行政区都有心理学家职业或认证制度。临床心理学家的诊断服务大多可得到保险公司和医疗保险系统的付费。
2.2.2纵观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况,从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分化不很明显,两者基本上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共同发展的,彼此之间并未有严格的区分。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比较零散,虽然在职业指导、心理测量等方面开展过一些工作,但它们并不属于当今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流,而且也未形成较大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既有曲折、停滞,也有兴旺、发展。钱铭怡将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划分为4个不同阶段:启动阶段(1949~1965年)、空白阶段(1966~1977年)、准备阶段(1978~1986年)、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以后)。在启动阶段,只有少部分专业人员进行了零散的心理治疗工作。在此阶段影响最大的工作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1979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一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在每次学术会议上都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临床报告、经验交流和研究探讨,这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讲习班、培训班开始在全国一些城市和地区陆续出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精神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开始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展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1987年以后,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从1987年至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事业在我国已有了长足的进展。
        针对以上这些比较,对国内心理咨询前景有所展望。在文化方面,既要中西方文化融合,又要形成中国独特的心理咨询模式。这就需要形成心理咨询本土化。现在中国心理咨询的很多方面都是借鉴了西方心理咨询的模式,但是西方心理咨询模式与中国人社会化特点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如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矛盾,咨询关系与治疗措施的矛盾,认知上的社会模式与医学模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推动了本土化心理咨询的产生。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主要应从两个途径入手:考察国外的理论技术和挖掘整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资源。我国心理学界在引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时,虽然以中国人为被试,所用的论和方法也尽可能加以改造,使之士和中国人的特点,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证科学研究范式,从而忽视了研究课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结果,没能很好地解决中国人的问题。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思想基本上都藏匿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多采用内省的方式,心理咨询要走科学化的道路就不能只依靠内省与思辨,必须借助客观的方法,去伪存真,搜集提炼适合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心理咨询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本土化研究的重点是关注我们本土文化系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病理特征,重视发展相关性的技术和本土的传统技术,对不同的文化,研究方法,理论技术兼容并包,为我所用,最后形成一种适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麒.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前景趋势.中国临床康复 第10卷 第46期2006-12-15出版
2)景怀斌.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学报 2007,39(2):371-380
3)王迎春,陈庆.对建立东方心理咨询模式的质疑. 云南大学学报 2003年3月第35卷第2期
姓名:张彬(1982-10-9)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硕士,东方心理分析研究员三年进修生,研究方向:分析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原型与意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