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露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非常的具有目标导向作用以及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目标导向作用是以学生的思想道德为目标,而价值观作用是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对象。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中,帮助学生逐渐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不断达成培养人才的目标。目前,在思政教育改革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实现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前言:大学生创新创业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又要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主动承担思政教育的重要责任,融入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使大学生可以在创新创业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实现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是有必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目标
1.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团队意识的形成是提高自身格局的重要因素。纵观现实生活中知名创业者的发展道路,我们不难看出创业者并不是仅仅依靠自己进行事业构建的。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和与伙伴关系的处理能力,都决定着创业者的格局和实力。同样的,每个创业者之间不仅仅只是竞争关系,这是在实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明白的普遍客观思想。如果在同一个市场上只会与对手一味地竞争,或者只是凭借自身的个人才华去做事,那么能得到的回报和收益十分有限,因此,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大学生构成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占据很大,对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处理技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在市场上具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对于当代青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来说,创新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因为大部分创新者需要跳出行业的现有经验,在无人指导和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独自摸索发展道路。
1.3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平竞争是市场道德最基本的准则。因此在实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在创业过程中每个创业过程中每个创业者面对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有行业内的其他创业者。学生作为未来的创业者,必须要具并且秉承公平竞争的意识来进行事业规划,在一群人的竞争过程中,不遵守竞争规则的人能够获取一时的利益,但是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一定会被行业内的成员共同淘汰。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要因为过于重视利益而忽略了形象的树立,利用违背市场规则的手段获取利益终究不会长远。只有养成来良好的公平竞争意识,才能够使自身的创业之路走得更为长远。
2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2.1以创新创业为核心,革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应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基于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竞争、创新以及奋斗等精神,以挖掘大学生创造性潜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激发学生创造力,以思政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导,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涵培养。
另一方面,则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注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所以,思政教育应满足个体生存发展需求,以个体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敢于激发大学生创造潜能,塑造创新创业型人格品质。
2.2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拓展思政教育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应面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创业观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思政教育协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思政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领,基于就业观与择业观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通过择业技巧训练以及就业政策的宣传,实现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展开创业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创业观的教育基础上,从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等入手,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针对“为何创业、为谁创业”这一主题,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实现大学生创业道德以及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育和优化,让大学生带着责任以及使命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
2.3革新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活动
新时代下高校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方法的革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应从社会调查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创业知识以及明白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优良基础。因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中,促使大学生能把握好就业现状,明确导致就业难的问题,促使大学生明白创业教育的价值和问题等,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以及政策的了解,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所以,在思政与创新创业考核中,应将论文作为学期考核内容之一,促使学生在参与调查的同时,将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以论文心事展现出来。然后,应多多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企业,让学生在企业带教以及实习,了解企业精神以及提升社会责任感,在对基层企业人员的访问和实践锻炼中,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则是要组织创新创业主题活动,高校应面向学生发展现状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辩论赛以及演讲赛等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比赛精神中,借助竞赛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必备精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良的实践机会,促进大学生针对创业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校园创建优良的创新创业交流氛围。
结束语:
总体而言,在高校学生教育中,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必须尽可能抓住所有机会对学生实施教育,而且需要不断壮大人才培养团队,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建立适合的社会实践平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而将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就业人才输送到社会的每个领域中,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颖,侯烨.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8):50-51.
[2]欧阳吉芮.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4):86-87.
[3]汪文娟.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6):35-38.
[4]史张丽,董小龙.思政教育视域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5):183-184.
[5]张国臣.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双创”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76-78.
[6]夏勇超.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35-436.
[7]孙志勇,冯译冉,常宇通,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84-85,93.
[8]史张丽,董小龙.思政教育视域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5):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