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云推送:提升幼儿社交情绪能力的家园共育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6期   作者:周燕青
[导读] 幼儿社交情绪能力发展滞后是当下的热点问题
        周燕青
        杭州钱塘新区星辰幼儿园
        【摘要】幼儿社交情绪能力发展滞后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从家园共育角度出发改善亲子互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传统模式难以达到效果。我园以融媒体理念为核心,推出“链式云推送”系列活动,在提升幼儿社交情绪能力的同时,探索家园共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幼儿社交情绪能力 亲子互动 链式云推送
        社交情绪能力指人们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动所需的技能和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它包含七种外在行为表现:自我调控、依从性、沟通、功能适应、自主性、情感以及人际互动。
一、幼儿社交情绪能力发展滞后
        我园上学期参与了幼儿社交情绪能力筛查,结果发现滞后率高达29%,远高于平均水平。社交情绪能力作为个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是衡量人们社会化程度的关键,而幼儿时期是社交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提高我园幼儿的社交情绪能力刻不容缓。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长期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导致幼儿社交情绪能力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社交情绪能力发展滞后的幼儿及其家长展开了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的调查,导致亲子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
(一)亲子间认知内容失当
        认知的失当导致家长和幼儿相互不理解。一方面,家长将幼儿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不良行为和情绪简单地认定为“破坏性强”、“天生坏脾气”、“太宠溺导致的娇纵”等,并不深究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幼儿对家长的工作内容、性质和承受的辛苦压力知之甚少,不理解家长对他们“严厉”“冷酷”的养育方式背后的爱。
(二)亲子间表达方式失恰
        从幼儿角度来说,对于自己的情绪难以合理辨别,不知道有哪些恰适的情绪表达、缓解方式,经常用尖叫苦恼等情绪以及破坏等行为表达和发泄自身的不满。从家长角度来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家长们面临来自家庭、事业等方面的诸多压力,面对幼儿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时缺乏耐心,时常表现出烦躁、疲惫、焦虑等失当引导。
(三)亲子间互动手段匮乏
        根据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有趣创意的亲子互动小游戏是合理认知亲子关系和恰适表达亲子情感的极佳载体,但家长们对真正有效果的游戏性引导、情境性引导等专业引导手段知之甚少,缺乏据有针对性的资料库,因而最常采用的方式恰恰是重复说教。可以说,长期无趣的亲子互动成为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一大障碍。
二、传统家园共育模式难以提高幼儿社交情绪能力
        传统的家园共育如家长座谈会,家园联系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信箱等模式一般是学校基于一个或几个教育点和家长进行知识互通和交流,有以下几个固有弊端:
(一)难以照顾到群体差异性
        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受众群体一般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的,即相同年龄段全体幼儿和他们的家长。因此,学校推出的家园共育内容一般来说是具有普适性的,只能照顾到群体的年龄差异,难以照顾到群体的特殊差异。但对于幼儿社交情绪能力,不能简单地按照年龄段来划分,而是要在混龄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划分,即需要将社交情绪能力发展滞后的幼儿和其家庭编入一个群体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是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不能提供的。
(二)难以深入挖掘特定的教育问题
        传统家园共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对小班刚入园的幼儿家长来说,秋冬季的幼儿身体防护、正确处理幼儿分离焦虑、当下开展的学校或班级活动等都是传统家园共育的内容。可以看出,涉及的教育点很多且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对于提高幼儿社交情绪能力等需要长时间的深入研究、调查追踪、环环相扣的特定问题,只能是蜻蜓点水式地浅尝辄止。
(三)难以有很强的灵活性
        形式上的灵活性不强。一周一次、一月一次、一学期一次是传统家园共育模式下的普遍频率,不能满足特定教育问题上的时间弹性需求。对于提升幼儿社交情绪能力的开展所需时间是根据家长们的反馈动态开展的。同时,繁忙的工作生活经常导致家长们的时间比较零碎,难以经常或定期抽出完整时间参与传统的“碰面式”家园共育。对于社交情绪能力这一特定的重要教育问题,家长若是经常缺席家园共育是难以达到效果的。
三、“链式云推送”——家园共育新模式
(一)前期探索
        我园前期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形式,开展了暑假“宅家乐”系列活动。该活动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推送各类3—6岁教育资源的“干货满满”系列,二是提供亲子展示平台的“云舞台“系列。
        在“干货满满”系列中,教师为幼儿研究并制作了科学的宅家一日作息参考表、自导自演护牙护眼等的保健儿歌,旨在帮助幼儿养成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同时,教师搜寻并罗列一系列有趣有益的宅家小游戏、为幼儿筛选关于夏天的相关绘本,并以语音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旨在帮助在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夏天的相关小知识,享受夏天宅家亲子互动带来的乐趣。
        在“云舞台”系列中,教师将幼儿在家里或是单人,或是亲子互动的小游戏照片视频展示出来,这既是对“干活满满”系列的效果进行评价,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身心状况,为接下来要提供的内容做准备;也是让幼儿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地展示自我,是对幼儿自身的反馈。
        “宅家乐”系列在内容上兼顾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增长需求点,在推广技术上追求趣味性多样性。活动开展一段时期后,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对幼儿进行了回访,发现幼儿对家长们的辛苦有了一定的认知;家长在工作不能陪伴幼儿时,幼儿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情绪安定时间明显延长;亲子互动的质量也显著提高,表现为亲子在互动的过程中都获得了满足和快乐。
(二)“链式云推送”的内容和举措
1.“链式云推送”的整体设计
        为克服传统家园共育模式的弊端,我园教师借鉴“宅家乐”系列的经验,在融媒体理念下开展更加方便快捷的、可供家长幼儿随取随看,互动反馈的“链式云推送”系列活动,进行线上亲子关系指导。
        内容上,“链式云推送”分为三个富有承接性的板块。结合前期的原因分析,我园教师依次从建立双向认知、提高双向表达能力和丰富双向互动三方面存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以达到提升幼儿的社交情绪能力的目的。
        形式上,“链式云推送”采用“一主两辅”的形式: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的“云朵互动”为主,微信公众号和书籍为载体的“应答书”和微信公众号和抖音为载体的“家庭蜂蜜罐”为辅。
        受众上,为使该活动更具针对性,我们的受众为前期幼儿社交情绪能力发育迟缓的幼儿及其家长,以及有迫切需求亲子教育指导的家长。
        频率上,根据幼儿和家长们的反馈情况动态调整。
2.“云朵互动”的设计与运用
        我园教师开设了“云朵互动”的微信校园公众号,根据本园的绘本特色,精心筛选优质绘本做依托,采用幼儿喜欢的动画音频的方式讲出绘本故事,并且录制小视频展现游戏玩法。
        案例一:父亲在幼儿成长中意义重大,但我园教师在前期调查中发现爸爸和幼儿之间认知缺失明显,矛盾冲突不断,因此决定首先开展了主题名为“我与爸爸的happy time“的“链式云推送”系列活动。
        第一期推送绘本《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重点在于重塑幼儿与爸爸的相互间的合理认知。

在动画讲解故事后,推出教师事先录制好的针对该绘本故事的特色游戏:手偶游戏。鼓励爸爸和幼儿在看完该绘本后共同制作手偶,讲一讲、演一演、玩一玩。
        第二期是第一期的延续,重点在于引导幼儿和家长恰适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录制视频展示讲解”爱心树“的制作方式:制作大小两棵爱心树,大树是爸爸的,小树是幼儿的,如果开心,就在树上贴上或画上笑脸,如果悲伤愤怒就在树上贴上或画上哭脸。每周比一比,谁的树更快乐!
        第三期在第二期的基础上推送绘本《和爸爸一起真好》,重点在于为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丰富多彩的亲子互动方式。为使得视频效果具有感染力,我园教师精心设计亲子互动情绪小游戏,邀请我园幼儿和男教师共同拍摄游戏视频。
3.“应答书”的设计与运用
        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在“云朵互动”在推行普适化的良性亲子互动基础上,我园开通专家答疑渠道:将家长反馈的和幼儿在亲子互动中的难点、痛点整理并罗列成清单,专家定期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这一问一答即是系列活动的精华所在,我们将这思维的火花整理成册形成一部一直绵延没有终章的“应答书”,成为一部具有借鉴意义的亲子互动宝库。
        在微信推送“应答书”的同时,我们不放弃对传统传播媒介——书籍的追寻。我园教师将虚拟的“应答书”制作成了真正的《应答书》,邀请和幼儿共同设计书籍的封面、目录和插图,将制成的书籍放在班级里和学校的走廊图书架上,供家长和幼儿随时翻看查阅。
        案例二:“我与爸爸的happy time”第四期推出“应答书”,经过前4期的内容引导,家长们对于父亲与幼儿间的亲子互动有了一定的认知,也积累了很多问题,专家对此做出一一解答。如:
        爸爸问:幼儿拒绝和爸爸沟通怎么办?
        专家答:爸爸要去思考孩子拒绝沟通是针对所有事件还是特定事件?是针对所有人还是只针对自己?是长期以来都拒绝还是短期拒绝?在建立与孩子的沟通之前,先换位思考充分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4.“家庭蜂蜜罐”的设计与运用
        “家庭蜂蜜罐”是对以上两块的成效反馈,我园教师将一个个爱的镜头收录进“家庭蜂蜜罐”,不仅以微信形式推送,还在“抖音”上开设了“家庭蜂蜜罐”账号,在挣得幼儿和家长的同意下将有趣温暖又感动的剪辑视频或画面分享出去。
        这样做不仅让爱能感受得到,也能通过这种形式让自己和大家看得到,对亲子游戏的参与起到积极的正强化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家长间的合作学习。
        为发散幼儿和家长们的思维,吸引更多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蜂蜜罐”形式多样,包括“创意亲子游戏”“甜蜜故事屋”“夸夸主播间”等。同时,教师定期对家庭进行回访,搜集他们的甜蜜新创意。
        案例三:“我与爸爸的happy time“第五期将幼儿与家长们根据前三期中的小游戏自创自玩儿的小视频汇总进“家庭蜂蜜罐”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出去,并在“抖音”上进行了发布:菡菡和爸爸共同制作绘本《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的主人公手偶,和爸爸共同演绎绘本故事;并共绘爱心树的小游戏,创新了老师教学视频中的贴贴纸表现心情的方式,直接把让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儿,如爸爸给我做好吃的拌面,陪我打球,给我讲故事等画了下来,剪贴到爱心树上。
        从这些视频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做亲子游戏时的快乐,爸爸虽然笨拙却努力而又耐心地陪伴幼儿,应答幼儿的各种奇思妙想,并从中也获得了启示和成就感。
四、“链式云推送”成果简析
(一)“链式云推送”提升了幼儿社交情绪能力
1.幼儿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较为明晰合理的认知
        通过对幼儿和家长的追踪反馈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幼儿层面上,幼儿基本对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至亲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能讲一讲这项工作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性,渐渐意识到家长们工作后很疲惫,愿意以自己的方式缓解他们的疲惫。在家长层面上,家长对于幼儿的发展特点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如知道幼儿拿玩具反复敲击桌面并不是破坏行为而是一种游戏的需要;了解幼儿突然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有时并不是娇纵,而是不懂得如何缓解自身情绪而运用了不佳的发泄方式。同时,家长还展现了自身的自主性,用图表、日记、视频、照片等方式积极观察记录、试图真正了解幼儿。
2.亲子间恰适表达提升了陪伴质量
        家长们意识到,并不是在儿童身边陪着就可以称之为陪伴,而是需要真正地参与幼儿的游戏中去,并与其互动,在每一个幼儿需要回应的时刻都给予适当的温馨反馈。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了我们的“放下手机”运动:即家长们在陪伴幼儿时远离手机,一心一意地跟随幼儿游戏的步伐。
        幼儿们逐渐减少了哭泣、尖叫、破坏等负面行为,能够较为清晰地分辨出自身情绪,并能在家长的引导下用沟通交流,绘画等方式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部分幼儿已经开始了自主追寻和探索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3.幼儿与家长的亲子互动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显著
        在介绍了大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的互动方法后,家长们不仅拥有了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帮助家长树立了一个深刻的意识:引导幼儿要根据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把孩子真正看成是孩子,不要用成人化的视角是看待幼儿,单纯的说教效果不佳。
        幼儿在大量的有趣的亲子互动中,逐渐建立起了对家长的安全依恋,他们对于家长的惧怕、讨好等不良情绪逐渐减少,能在家长的面前释放自己真正的天性和自我。
(二)“链式云推送”为创新家园共育模式提供新思考
1.“链式云推送”为家园共育中深入教育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链式云推送”克服了教育传统教育模式的固有弊端,优势在于受众确定、时间充裕、内容精化、形式多样。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不仅可以采用“小步子”教学,将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个核心的知识点,掰开揉碎并逐层深入下去;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实时追踪幼儿和家长的学习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宜的教学内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施策”,帮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直击教育痛点,各个击破。
2.融媒体理念增强了“链式云推送”的有效性
        在融媒体理念下,我们在“链式云推送”的媒介选择上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纸质媒介,而是考虑到了阅读书本舒适度更高,对幼儿眼球刺激小以及有利于幼儿专注力提升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我园教师融合了报刊书籍的传统纸媒介和微信抖音的互联网新媒介,将每一种媒介的优势充分利用。
        在实践的过程中,幼儿和家长拥有多种信息获取方式,对教师推送的内容基本都有一定的阅读和思考,而通过抖音的新媒介传来的社会的声音,更增强了他们有参与”链式云推送“系列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从知识吸收的全面到互动反馈的积极,极大的地增强了”链式云推送“对提升幼儿社交情绪能力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尧.《亲子互动对12—24个月幼儿情绪社会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蔡春美,翁丽芳,洪福财.《亲子关系与亲职教育》[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62.
【3】侯静,陈会昌,&陈欣银.中国家庭中的杂子互动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M]. 心理科学,2005,28(4):820.825.
【4】俞国良,辛自强.《社会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77,482.483.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9:235.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