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宁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王张瑞霞小学 广东 江门 529100)
摘要:微课是指以教学目标与任务为基础,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具象化、生动性的形式来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改进,是现代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实例探究
一、微课之核心在以人为本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而微课的教学理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为主,主张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开展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课前准备《狼牙山五壮士》视频片段,并将其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思考:“壮士”指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精神等。相对于传统文本教学方式,微课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探究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以及在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和甘于奉献与牺牲的精神,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爱国、护国、为祖国繁荣奋斗的责任感。同时可以利用视频教学资源进行课文重点词汇、表达方法及人物塑造方法等知识的温故知新,而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案进行科学评价,这个过程既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培养独立意识的过程。
二、微课之形式在视频传达
语文教育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地理等领域,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思维能力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接受难度。而年龄偏小的孩子普遍表现出接收形象化信息的天赋。因此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就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这种问题,通过视频对小学生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来强化复杂理论在小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化印象。
比如开展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冀中的地道战》内容教学时,文章中提到“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会针对地道战的地道构造之“奇”、作用之“奇”、防御之“奇”、联络之“奇”进行讲解。而未能身临其境感受地道战的学生是无法直观、具体地体会其惊奇之处的,而微课视频的导入将抽象的平面形象进行了具象的立体展示,从而强化了地道奇特特征在小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进而更好地体会祖辈的智慧及地道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微课之效果在发散思考
培根曾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所谓以发散思维优化效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微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从多维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其思维逻辑的严谨性、发散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第二是微课教学可以发挥教师的发散思维,通过综合考量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比如开展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发挥创新思维,创新课堂教学,通过视频播放营造具体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来点拨学生发散思考——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为什么见到的景象不一样?为什么课文里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问号,有的没有加?在影像化教学手段的影响下,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提炼有效要点。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桎梏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又使得教师自身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发挥,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
四、提升小学语文微课教学之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互动、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等过程。传统教学模式多以“一言堂”为主,教师专注于“教”,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一)借助微课共享教学资源
即教师之间要及时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这种资源共享既包括课堂实际教学,又包括微课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开展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的内容教学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这个重要历史时刻有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参考优秀课件设计是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的,比如以《开国大典》视频片段入手,给学生介绍视频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对改变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的重要作用,或者以《绣红旗》歌曲入手,由江姐狱中绣红旗的事件及其悲惨命运,引入开国大典的举行,表现百姓们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这一重大情感转折等,而后在借鉴优秀课件的前提下,进行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过程使教师们跨越了地域的障碍,实现了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互动,经过优选后形成的教学设计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心血,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进行和教学结果的达成,以及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拓宽师生合作互动形式
即微课堂所强调的点拨式教学可以让教师的发散思维得到施展空间,而在影像化教学方法作用下,学生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可以充分实现自我表达,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独立思考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比如开展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的内容教学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同读一本书,分享各自不同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故事的情感走向,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那么,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时,就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针对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或者书籍中所运用的表达手法,甚至是对作者不同作品的联想与思考,分享个人理解层面的作者创作特色。而后再导入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活背景,对学生的个人评价进行分层点评。得益于微课堂的点拨式教学,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被拉近,对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丰富生生互动学习资源
即在微课教学模式作用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与培养,不同学生会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理解,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吸收同一知识的不同内涵。而微课视频的公开性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进行课后的知识再巩固。同样以《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前后桌四个人为标准分组,组内分享各自对于教师推荐书籍的读后感和对书籍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这样四种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四种不同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结束语
总之,微课堂的创新性、发散性、点拨式、形象化等教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了具有发散思维、探究能力、独立思考意识的当代小学生,适应了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微课堂对于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共同推动现代化教育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作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微课[J].才智,2020(08).
[2]刘继栋.小学高年级作文微课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例谈[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