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杨 华
[导读] 随着对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研究的发展
        杨华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豫幼儿园  上海市  201206
        【摘要】:随着对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研究的发展,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认识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影响作用的基础上,明确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途径,进而尝试性地探索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措施。研究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旨在对幼儿入园策略进行优化,在协调社会、幼儿园和家庭各因素的基础上,发挥幼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性作用。
        【关键词】:幼前教育;小班幼儿;影响作用;途径;措施
        引言
        幼前教育是培养幼儿生活与心理方面适应幼儿园生活与活动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所表现出的入园适应性与幼儿个体和家庭因素有关系,而幼前教育则会对小班幼儿在知识、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形成积极性影响,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强调的提高幼儿适应周围生活环境能力的教学目标[1]。
        一、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作用
        (一)生活方面的准备
        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生活方面准备的影响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层面。通过幼前教育活动,幼儿在入园前可以认识与学习到在幼儿园生活与活动所必须的生活常规,在逐渐地减少幼儿对家长依赖的过程中,为幼儿培养自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支持。
        (二)心理方面的准备
        幼前教育可以达到使即将入园的小班幼儿从心理方面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作用,集中体现为小班幼儿稳定的情绪,适应同伴、教师和幼儿园周围环境的能力[2]。针对小班幼儿在入园期间所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在幼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家长可以与孩子建立信赖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但家长也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教师除了要给予幼儿细致入微的照顾,还要创设活动使幼儿尽快地熟悉新环境,认识新朋友以使幼儿生成归属感。
        二、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途径
        (一)托育教育
        托育教育是针对0-3岁的婴托教育,与学前教育存在不同性。目前托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有托育机构、幼儿园托班和早期教育开放活动(0-3岁婴幼儿),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家庭的需求。但是托育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受到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缺乏科学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更进一步规范化管理。近来,幼儿园创办托班的呼声很高,为了满足社区家庭的实际需要,公办幼儿园逐步创办托育教育,即托班或将成为托育教育的主要模式。
        (二)早教教育
        早教教育主要是针对0-3岁年龄段的幼儿开展专门性的课程教育,包括线上课程在幼儿家庭中实施[3]。早教教育能传播科学且最新的育儿方法,以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创设活动,能提高入园新生具备入园所需的某些技能、学习方式,同时帮助幼儿建立适应新环境、新模式心理两方面的准备。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由家长或者幼儿的看护人实施的教育活动,也是幼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起点与基点,家长和看护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引导者。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既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必要条件,又会对幼儿将来的生活与学习形成直接性的影响。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早教活动、早教机构课程以及丰富的育儿App等功能了解育儿知识,作为家庭科学教育的基础。
        三、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措施
        在幼前教育阶段对幼儿形成影响作用,主要从幼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方面有效开展,以协助幼儿从心理与生活自理层面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调整幼前教育内容和改进幼前教育方法
        1.调整幼前教育内容
        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调整幼前教育内容以达到与幼儿入幼儿园的各项准备相结合的效果[4]。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幼前教育内容中调整语言方面的教育内容,既通过语言教育内容助力小班幼儿与教师间与同伴间交往方面的发展,又实现丰富小班幼儿情感体验的活动目的,使小班幼儿能较快地融入到新环境,降低幼儿的不适应性。以幼前教育中的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为例,教师依托幼儿所喜欢的绘本开展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在充盈幼儿语言内容的同时,以绘本情节为依托使幼儿感受主人公的积极性情感元素。另一方面,教师应将有关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内容在幼前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避免小班幼儿出现由于生活自理能力所形成的障碍,以表现出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对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性造成消极影响。
        2.改进幼前教育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活动达到改进幼前教育方法的目的[5]。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向家长示范或者是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地与孩子相处。以亲子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让家长短时间不出现在幼儿视域范围内的活动情境,使幼儿体验分离情感以逐渐地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为幼儿形成自主和独立的思想与行为提供支持。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侧重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处理游戏中的问题,具体到活动材料的使用,游戏规则的遵守等情况,以有效解决幼儿常会出现的没有规则意识,与同伴交往有障碍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实施积极性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创设旨在幼儿融入新环境的游戏活动。幼儿实际参与到新环境的创设中,具体到摆放自己的物品、为自己的物品粘贴标识,为阅读区域提供喜欢的书籍等,在依托外部因素的基础上使幼儿在体验式的活动中与新环境相融合。
        (二)幼儿家庭层面
        1.教养方式
        在家庭教养方面,家长要认识到溺爱对孩子的消极性影响,以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为目标[6]。一方面,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不仅要以引导为主,而且要与孩子进行情感层面的交流,为幼儿形成稳定情绪提供支持,使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其的尊重与理解。另一方面,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困惑时,家长既要做到循循善诱,又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使幼儿能在解决问题或者是困惑中建立自信心,在体验式的活动中,如家长与孩子短时间分离的情景,告诉孩子过会再和他玩,以从心理层面逐渐地提升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
        2.与园所沟通
        家长应与幼儿园保持多途径且及时性地沟通,不仅了解幼儿园生活常规情况,而且要做到根据幼儿园作息时间,在家调整孩子的起居生活时间,旨在协助孩子做好入园的生活和活动状态的准备。家长也可以在园所同意的情况下,带着孩子走进幼儿园,进入幼儿即将生活与活动的班级内,认识与了解同伴和接触幼儿园的玩教具等,使幼儿对进入幼儿园形成期待感。
        结语
        幼前教育对小班幼儿的影响既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又被多元化的元素所影响。在幼前教育阶段发挥其对小班幼儿的积极性影响,不仅需要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和家长及时调整育儿理念以适应发展幼前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且需要幼前教育的相关人士以提升幼儿入园适应能力为目的创设适宜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对幼儿形成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娜.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05).
        [2]刘小清.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05).
        [3]巩洪静.美国纽约市“面向所有幼儿的园前(Pre-Kindergarten for All)”教育项目实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06).
        [4]范思怡.浅谈过度保护对小班幼儿的影响——以昆山市某幼儿园为例[J].考试周刊,2019(69).
        [5]韩婷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 ——以沈阳市S幼儿园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8(05).
        [6]杜红华.人本教育理念下初入园幼儿生活适应不良及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S幼儿园为例[D].深圳大学,2017(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