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赵秀丽
[导读] 信息技术运用到特教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赵秀丽
        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  
        信息技术运用到特教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听障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相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我们的特殊教育课堂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的内容与现在的生活不贴切,学生读不懂,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如人教版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篇课文,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桂花,也体会不到摇桂花的快乐,单单从文中字面上了解是很贫乏的。可见,单一地授课听障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只有与一些趣味性的课件教学结合在一起,首先引起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运用学生搜索资料、小组讨论、互相学习等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本次“综合性学习”,与本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紧扣“如何保护环境”。我们也知道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从小就能培养起牢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科学意识和道德水平,则有利于环境的治理和资源的保护,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文明素质。而我们了解的内容非常有限,需要从各方面入手去调查。如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索资料,查找相关图片等途径去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听障学生视野
        听障学生的写作是个难点。需要多积累好词好句,模仿学到的课文句式。但单单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看课外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相关的知识,不用费神去书店挑选。查找课外知识,图文并茂,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扩大学生视野,了解到书上没有的东西。或看其他学生写的作文,了解自己的不足,借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单一的阅读图书途径,还激发了学生对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善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是难以用语言讲清的,也有些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个时候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通过声音或图像得到生动的再现,让学生自己去聆听、感受。人教版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描写景物的文章,这对听障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在备课中,我定的一个学习目标也是学习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形状、颜色、大小的描写是静态描写,对鸟的活动描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怎样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和教师的指导讲解固然重要,但远远比不上让学生见识一下静态的大榕树和活动的鸟更有说服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总结动静结合给文章增加的感染力。为此,我在网上找了图片和视频,给学生看,面对生动真实的图片和视频,学生产生了一种联想,好像自己来到了鸟的天堂,感受着其中的奇特和美丽。这样,不仅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后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为听障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