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薛念龙
[导读]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教学之中的重点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之中
        薛念龙
        伊金霍洛旗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200
        摘要:空间与图形是数学教学之中的重点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之中,由于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内容、转变教学思维和进行重点内容突破等方法,以期对实际的工作形成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空间与图形;数学
引言:空间与图形是数学教学中较为重要和困难的内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知识内容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空间与图形,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1 优化课堂,促进学生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的教学效果,相关教师首先要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下来进行学习[1]。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进一步设计,突出多媒体教学在色彩、声音和形象等方面的优势,如采用相应的动画内容,让学生在动画的观看之中,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展开具体的教学工作。在这一措施之下,学生能够从以往的相对被动的学习态度,转变为主动对知识进行接受,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转变教学思维,培养空间观念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之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之中较为吃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空间的概念认识不清晰,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阶段,无法有效地掌握空间与图形的核心知识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对空间和图形问题进行直观的展示,从而让学生形成对空间的基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例如:为了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针对部分较为简单的内容进行转化,即特定空间环境内堆叠的正方体个数[2]。在以往的教学之中,此类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利用想象力来进行计算,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设备,针对此类问题中空间和图形的关系进行直观展示,当学生比较良好地通过对信息技术手段认识到空间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继续对课堂进行延伸,针对复杂的空间图形进行罗列,并让学生首先尝试自主地对图形内容进行分解。在学生完成相关任务之后,教师再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展示分解结果,并进行深度的讲解,由此完成教学过程。

3 改善教学方式,针对重点进行突破
        数学是针对世界本质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但由于其逻辑性、条理性强的特征,学生往往在学习之中无法准确把握学习节奏,以至于错过对重点知识内容的倾听和吸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对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进行教学时,需要尤其注重在重点内容教学环节,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刺激,从而让其有效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具体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内容讲解快慢、虚实、动静等能够自由调节的特征,来达到刺激效果。以实际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学习到物体体积的阶段时,由于前面的知识点较多,从而导致学生在这一内容上难以专注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以动画、视频、声音等对学生刺激性较强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相关内容的教学效果。

而当教师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倾听和行为观察,发现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无法准确把握时,则可以进行相应的图形举例,如某一长宽高确定的盒子,其可以容纳特定条件物体的数量,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答案的推演。在学生计算结束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为学生揭示计算原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相关知识点[3]。
4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论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是数学领域空间、图形学习的难点。学生个体的空间想象能力差异,决定了其学习难度差异,要顺利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教师就应当灵活运用现有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将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的成本,尽可能消除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带来的干扰作用。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将空间、图形直观地呈现出来,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思考空间、图形问题时的难度,从而加深理论部分的理解、记忆。以圆锥体积的计算为例,若直接采取学生记忆公式、将题目中告知的数据带入公式进行计算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出现学生错误地公式记忆或者对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感到模糊等现象。为了更加直观地让学生发现圆锥体积的特征,教师可运用演示课件构建相应的情境:(1)选择一种常见的、典型的圆锥体,圆锥体内盛满液体;(2)将圆锥体中的液体全部倾倒入另一圆柱体,圆柱体的特征是与圆锥体同底等高;(3)重复第(2)步的操作,第三次后,让学生根据演示结果判断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从实际效果来看,以此种方式优化教学情境,可起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欲望,为其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探索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5 优化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探索未知事物时,寻求有效的突破口,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探索成本。对于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认知,往往需要学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4]。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顺利优化学生对未知空间、图形知识的认知过程,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认知过程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学生自主探索可能遇到的困难。其次,通过简单的演示,学生若能够找到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衔接点,将有利于学生对未知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最后,优化认知,实际上训练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6 优化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可靠工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空间、图形部分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之间及时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与心得,可促进思维的交流、碰撞,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热情。目前,各种各样微课视频的出现,以及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交互功能,无疑为小学生的探索、合作带来了有效渠道。与独立思考相比,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之中,能够意识到解题思路不同带来的巨大差异,意识到“取长补短”的意义,从而不断汲取他人的长处,提升自我实力。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效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7 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新的大门。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帮助学生在抽象理论与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起了联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茂林.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探究[J]. 学周刊, 2019(36).
[2] 许展纶.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2):793.
[3] 向英.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探究[J]. 中外交流, 2019, 026(037):150-151.
[4]张文娟.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J]. 学周刊, 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