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万志恒
[导读]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学生不仅要掌握简单书籍的理论知识
        万志恒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学生不仅要掌握简单书籍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联想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观和知识水平,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关注相对落后的学生,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做好衔接课程工作。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方法
        1 中小学数学内容集成
        1.1 应用程序故障排除方法的切换和连接
        用算术解决单词问题与代数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不同类型的问题之间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思维方式不同。算法是逆解,代数方法是正解。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对代数的运用往往感到陌生,在实际教学中应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复习数学基本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找到平等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比较两种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代数的优点,逐步摆脱算术方法。
        1.2 从“算术数”到“合理数”的转换和串联
        从小学到中学,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展到有理数,引入了算术关系,从最初的四次运算到幂平方提取。所以我们需要澄清两件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基于算术的有理数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加强符号规律的教学。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应反复加强易出错的计算,特别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概念。
        1.3 从“数字”切换并链接到“样式”
        小学生学习数字,但到了七年级,他们用字母表示数字,建立代数概念,学习理性运算。这门课叫做“数字”。它将变成“官方”。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如何适应学生在具体的课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字,表达数字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应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注意挖掘连接。例如,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和整数,分数和分数,有理有据的公式,方程和方程,方程和不等式,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弥合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差距。
        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数学教学目标的把握缺乏有效性
        小学和初中数学处理同一学科,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小学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观操作能力,以使学生正确感知不同的几何图形性质,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正确证明过程几何图形的性质。然而,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导致中小学教学目标水平相同,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缺失
        从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各阶段课程目标之间没有有效的纵向联系,缺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严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识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使教师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困难。在数学课程建设中,许多教师对数学教育的综合观认识不足。例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没有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没有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能力相结合。


        2.3 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规划缺乏整体性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会有一些与小学数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形成重复教学,浪费资源。在小学教科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科书都会简要提及。因此,由于教材编写者的不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缺乏完整性,教材内容无法有效衔接。例如,在六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学生会学习“图形和几何”,在初中七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也会有“几何”,在解释这一部分之前,初中教师需要先复习小学生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引出新的知识,占用部分教学时间和资源,重复教学现象。
        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解决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应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分析总结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每个小组的代表都能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成绩。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充分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意识。在讨论抽象概念问题时,他们经常用例子来说明问题。结合实际生活,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记忆,课后及时安排练习,巩固,消化,吸收知识。当教学有问题时,可以使用道具,这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准备教学道具,如用于教学概率的各种球盒,教学时使用图形模板,课前准备每一章等。道等工具的使用,能生动地表现出问题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兴趣,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
        3.2 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教师应通过综合评价来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将中小学数学课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规划,点对点,准确到个人政策,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每周和每月对学生进行测试,具体的练习将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测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检查后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举行班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主要参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个人素质,学校表现,找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提出提高核心素养的建议。例如,在“代数与代数”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负数,将负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深刻理解负数的含义。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指向,有利于学生数学操作能力的提高。
        3.3 提升数学知识的连贯性
        推进课程改革,合理规划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浅入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表,提高学生的整体类型和一致性,把握学科结构体系,深入分析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在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课程。学生应该复习什么是正方向,什么是圆,在矩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几何知识。教师应统一教学内容,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框架体系,有效衔接原有课程。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新课程的内容,然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新课程的内容。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必要的,而培养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课程衔接的重要性。总结新知识,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包未珍.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入[J].新课程,2020(43):81.
        [2]于源.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0(43):131.
        [3]徐迪风.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20(18):62+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